改革的历史 探索的记录
——《深圳28年改革纵览》读后感
谭 刚
穿越28年改革
的亮丽风景线
在重视传承历史、推崇史以载道的国度,盛世修史历来是著述者勇于担当、出版人玉成其事、阅读者乐见其成的传统。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出版界推出了一批见证、实录、亲历、口述体裁的出版物,在编著者们娓娓道来的笔下,30年走过的激情岁月和经历的风风雨雨,不由不让后来者感同身受,肃然起敬,进而心向往之。而那些侧重理性分析、充盈思辨笔意的读物,当然自会带给阅读者思想观念、分析范式乃至视角选择等方面的收获,进而对以体制转轨和快速发展为基调的改革开放之路充满期待。
翻阅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众多出版物,由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组织编著的《深圳28年改革纵览》,因其风格显著而特色鲜明。在我看来,以编著方式、视角选材和框架体系见长的《深圳28年改革纵览》一书,通过精心梳理、编织28年来深圳改革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引领人们深度游历并穿越深圳改革发展历程的优秀读物和工具书。
其一,一般来说,见证、实录、亲历、口述类出版物,大多是当年重大事件亲历者的独立口述或独立笔录,对于共同走过的改革开放历程和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亲历者们并无相互交流、互相参照、共同指证,其结集而成的书稿往往为重大事件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细节和个人感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事件亲历者的一己之得或个体之见;而理论类出版物,要么是由专家学者个人撰写,要么是由研究团队集体编著,大多缺乏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相互结合。相比之下,《深圳28年改革纵览》编著团队既有当年主持深圳全面工作的老领导,又有参与起草改革方案的部门(市委政研室、市改革办),还有长期从事深圳问题研究的专家队伍(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综合开发研究院),这就为高质量梳理、编织深圳改革风景线提供了团队支撑,使得《深圳28年改革纵览》成为宏观结合微观、理论结合实践的集体研究成果。
其二,如其书名所显示的那样,《深圳28年改革纵览》是以深圳为解剖样本,探寻深圳在改革方面所经历的重要历程。这样一来,与前述那些以中国为整体对象、纵横改革开放各领域而显现出国家视角、宏大叙事的读物相比,当然使得《深圳28年改革纵览》显露出其地方性、案例性的底色,但也唯其如此,使得本书在30周年众多出版物中毫不逊色,反而呈现出一大价值亮点,这就是以深圳为对象、以改革为重点,通过纵览28年来的改革大事件,既保证了独到视角,又有助于精挑细选题材,进而层层推进、深度剖析,体现出视角独到、取材精当、剖析深入的鲜明特点。与国家视角和宏观叙事的众多出版物相比,《深圳28年改革纵览》尽管只限于分析28年深圳的改革进程,这既使其视角独到,又无妨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细致精确的深入解剖。从作为特区的深圳在中国改革中担当的先行探索、率先示范的独特角色来看,解剖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深圳案例(哪怕只是侧重于改革进程的描述分析),可能更有利于人们观察和感知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进程。按大举措、大事记、重要文献线索来架构重大改革事件的《深圳28年改革纵览》,毫无疑问做到并完成了这一任务。
其三,如果要说《深圳28年改革纵览》的最大特色,我以为当在其分析范式和逻辑框架上,书名中的“纵览”二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出来。所谓纵览,主要体现为全书三大部分之间围绕重大改革事件而一以贯之的叙述分析体系。其中第一部分(“28年重大改革举措一览表”)单刀直入,重点突出,精挑细选出28年来28项重大改革举措,从举措与政策、突破与创新、效果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各大举措进行了归纳;第二部分(“28年改革大事记”)以大事记的笔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对近千项改革事例的沿革演进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进行了梳理,加深了人们对改革事件发展与演变的纵深认识;第三部分(“重大改革文献摘要”)则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摘录了选自中央、广东省和深圳市的若干重要文献,由此加深了人们对改革重大事件的法理认识和政策性理解。显然,三个部分由表象到内核、由起点到变革、由事件到进程、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化、环环相扣,深度剖析了深圳28年来改革的演进历程,为人们深度游历和穿越28年改革形成的亮丽风景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性工具性读物。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尝试,使得《深圳28年改革纵览》与以深圳改革开放为对象的同类出版物相比,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史料性和工具性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书在逻辑框架和编织体系上的可贵探索,为编写同类型著述提供了体例结构的新型范式。
例如,全书在独特的分析范式下,选择重大改革事件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而正是由于28年来深圳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使得人们在多样化的改革事件面前面临着丰饶的选择困境,而对不同事件的选择将导致全书内容上的部分刷新。以笔者曾参与过的深圳财政领域的改革举措为例,《深圳28年改革纵览》把“政府采购”视作重大改革,而因篇幅所限把也许价值更大的“部门预算”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见仁见智,想来每位读者在翻阅本书时都会有类似的选择和感受。另外,在改革举措表中如能增加简要的背景说明或分析,合纵连横,纵横互证,当更能真切地反映改革进程的艰辛、曲折与改革者的激情和坚持,从而更好地体现深圳作为“排头兵”、“窗口”和“试验场”的特色。掩卷沉思,瑕不掩瑜自不待言。我相信,《深圳28年改革纵览》在编著团队、视角选择和分析框架上的可贵尝试,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研究者奉献了一部权威的史料和工具书,将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后来者深度游历和体味28年深圳改革历程提供富有价值的帮助。
(作者为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魏达志
战略性的历史选择
与改革路径
深圳用了28年的时间,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28年来,深圳GDP增长了3437倍,年均增长26.9%;2007年,深圳GDP达到6738亿元,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四位,成为国内第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2007年,深圳外贸出口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48家投资深圳,外商直接投资374.31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6万元,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深圳的成功还不仅仅限于这些惊人的数字,深圳更大的成功是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杀出一条血路”所作的超前性探索,而这一切的成功恰恰都源于改革与开放。
读到由深圳各界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深圳28年改革纵览》(以下简称《纵览》),全书从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深圳人从事改革开放的高屋建瓴与大智大勇,这些大气磅礴、摧枯拉朽的改革经历,让我们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一、《纵览》表达的深圳改革是战略性的历史选择
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创举,特区从创建之日起,就肩负着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性任务,其目标就是要突破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为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深圳的改革开放就是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的路径选择。深圳特区建立之初,中央就明确要求特区要“跳出现行体制之外”,要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同时要求特区的企业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超前性和示范性,使得经济特区本身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产物与最大成果。
《纵览》表达的深圳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敢闯”史,闯了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闯了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闯了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因此,在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28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意义十分重大。深圳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对计划经济传统体制的突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新体制的建立,并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纵览》对深圳改革作出了大视野的概括与总揽
《纵览》对深圳改革作出了高起点、大视野的概括与总揽,全书体例完备、结构严谨、史料翔实、内容全面,将深圳28年的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大方面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的叙述,表现了深圳在推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书中涉及到的改革近千项,文献摘录160多项,特别是阐述了28项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更是亮点频出、精彩纷呈。
与此同时,《纵览》注重资料收集的广泛性与准确性,展示的深圳改革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工具性与可参考性价值,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例证。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的整体目标与阶段部署相统一,改革的单向推进与综合配套相统一,改革的过渡措施与制度建设相统一,改革的利益配置与促进发展相统一,改革的微观搞活与整体进步相统一。正是特区智慧的改革者,以他们的卓越实践,实现了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又要最大限度地获得制度完善的边际收益,从而赢得了巨大的改革成效。
三、《纵览》揭示了深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径
《纵览》充分认识到,深圳经济特区,特别是在创立初期,几乎每一项改革都是在“违规”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圳的改革者们,面对改革的约束条件、思考改革的交易成本、谋划改革的战略定位、研究改革的实施空间、探索改革的操作路径,他们总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无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深圳的改革者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从来都是敢于冒风险,勇于担责任,他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纵览》揭示了深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路径,也揭示了深圳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的历史进程。1980年,在深港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友谊餐厅试行劳动合同制,由此而打破“统包统配”的“铁饭碗”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1981年,深圳在国内率先试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实现了招标投标的“阳光作业”;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国内第一张股票;1980-1984年12月,深圳蛇口工业区提出了“使住房商品化,力争居者有其屋”的改革目标,启动了职工住房商品化,迈出了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第一步;1985年,深圳市成立外汇调剂中心,在高度集中的外汇计划管理体制之外,开辟了市场分配外汇的新途径;1986年,市政府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拉开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序幕;1987年,深圳市成立投资管理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实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同年2月,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规定科技人员可以现金、实物、个人专利、专有技术、商标权等投资入股创办民营企业,为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了基;1988年4月,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挂牌上市,揭开了深圳股票交易市场的序幕……
上述的改革与探索,使得深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走在国内的前列,经济制度更加完备,微观主体更加多元,要素市场更加健全,竞争方式更加有序,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深圳的每一次成功与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改革者的艰辛探索与不断创新,实践已经证明,改革与创新是特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这也是深圳能够发展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的根本原因。
四、《纵览》体现的改革精神将激励人们的创新热情与敢闯勇气
任何改革,都意味着社会制度将发生转轨与变迁.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与关系的一种调整或改变,改革将要追求更新更大层面的利益,这里将发生利益主体的转换甚至替代.因此,改革总是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障碍与阻力。与此同时,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任何改革也都不可能完美无瑕、尽善尽美。改革是社会渐进的博弈过程或是相对激进的变革过程。因此,改革将贯穿经济特区进步与发展的始终,贯穿经济特区制度安排与变迁的始终,这种由改革带来的变化也将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纵览》展示的深圳28年改革的历程,曾经令多少深圳的创业者为之惊心动魄、慷慨激昂,又令多少深圳的改革者为之欢欣鼓舞、倍感振奋。这个伟大历程,既是一个不断突破旧的约束、旧的障碍、旧的困扰的历史过程,也将是经济特区继续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
《纵览》总结深圳的改革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纵览》不仅使人们有机会一睹深圳改革的生动历史,而且令人重温深圳那些突破重围的艰苦卓绝;《纵览》不仅是一部融改革开放于历史进程的好书,而且更能激发人们的改革勇气与创新精神;《纵览》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特区继续发挥试验场与排头兵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发扬深圳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纵览》不仅总结了前人改革开放与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而且是一部推动后人思想解放并深入实践的启示录和教科书。
(作者为深圳市人大常委、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深圳重大改革的线索与历程
黄 玲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以敢闯敢试的精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说,深圳特区28年的历史,是一部“杀开一条血路”的历史,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如何总结这段历史,以什么眼光与视野记录这段历史,应是不少关心深圳发展的人们包括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自深圳特区建立10年以来,对深圳特区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进行记录与研究的图书已出版了许多,包括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历程与成就的图书也有不少,如《走向现代化》、《探索者之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等专著就是其中的代表。去年全国都在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有关图书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面世。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适时联合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改革办和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组成课题组,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整理与编辑出《深圳28年改革纵览》一书。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重大改革一览表、改革大事记和重要改革文献摘要,核心部分在改革大事记,集中反映深圳28年的各项重大改革。这本书的出版是很及时的。
笔者从事深圳地方史志编纂与研究工作多年,对深圳的改革历程与成就是有所了解的。因此,通读全书,发现这本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填补反映深圳特区改革开放历史线索与重要成就的图书空白。虽然已有不少反映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史的图书,如《深圳特区史》、《深圳特区创业史》、《深圳城市史》等,但是,以28年的时间长度纵向梳理与集中反映深圳经济特区各项重大改革线索与成就的图书,这是第一本。该书的重点是以编年体的方式梳理深圳28年改革大事,分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个方面全面记录深圳各项重大改革事件、重大改革活动、重大改革举措。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该书是唯一一本集中记录28年深圳各项重大改革事件、活动、举措的图书。深圳在28年的时间里,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在全国的改革开放大局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诞生之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始终站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沿,以敢闯敢试的开拓者精神,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人们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深圳改革的探索历程、重大成就与独特贡献。无论是参与深圳建设与改革的深圳人,还是大力支持深圳实施改革的人,从这本书中,都能感受到深圳实行改革的艰辛与勇敢。深圳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是深圳经济特区永恒的主题。
二、编排新颖,突出改革重点与效果影响。该书虽然是理论研究的成果,却不以理论性取胜,也不是从史书的角度展开记述,而是通过翔实的史料对深圳28年的改革进行宏观线索的梳理。该书第一部分是“重大改革举措一览表”,列举了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28项重大改革事项,表中设“举措与政策”、“突破与创新”和“效果与影响”三大内容,比较全面地记录了28项重大改革的出台、实施效果及产生的影响。深圳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深入每一个领域,这本书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突破性的28项重大改革作为记述重点,可说是经典的记录。第二部分“改革大事记”,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四个方面,以编年体形式以时为序记载深圳28年的重大改革事件、重大改革活动与重大改革举措,紧紧扣住“纵览”,使读者对深圳历年各项重要改革布局与总体历史有清晰的印象。第三部分“重要改革文献摘要”,不是全文全录所有改革文献,而是独辟蹊径,以列表的形式,分设“文献名称”、“发布时间”、“内容摘要”与“文本来源”等四个部分进行摘录,呈现出深圳改革的法理基石,显得简明而清晰,一目了然,使读者尤其是研究者能够以较短的时间浏览重要改革文献的重点内容、发布时间,方便查阅。
三、主题突出,线索清晰,全面记载了深圳的改革举措与重要成就。该书不是正史,也不是全史,而是从专题史的角度,紧紧抓住“深圳重大改革”这个主题,从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线索出发,全面反映深圳各项重要改革。同时,该书详录了每项改革从开始到发展、完善或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到立法推广的不断渐进式演化过程,有的改革项目绵延十几、二十余年,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由于主题突出,又以“一览表”、“大事记”和“文献摘要表”的形式记载,线索十分清晰,所以能为读者提供一幅深圳28年改革的路线图与导览图。
四、跳出深圳回望深圳,以大视野记录深圳改革。这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不是单纯记录深圳改革,而是重视反映深圳改革在全国改革布局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体现了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场”与“排头兵”的作用。如从1980年到1987年,深圳先后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率先举起新中国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率先在国内开放土地市场。那么这项改革,对全国的影响如何呢?本书告诉我们:深圳的第一槌成为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第一次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草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吸取深圳的探索实践经验,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等开历史先河的法律条款,全国从此开始开放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又如深圳率先进行价格改革,1984年在国内率先取消各种购物票证,比全国提前了10年;1993年,国家计委在深圳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深圳的价格改革经验,从此,中国的价格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轨道转到充分发挥市场价值规律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轨道。深圳的许多改革,已从试验场的试验推向全国,可是在当时特有环境中第一次提出时,却是石破天惊之举。虽然这本书篇幅仅17万字左右,但它取精用宏,其内容与意义值得肯定。这本书可以看作是记录深圳28年重大改革线索与历程的指南。
(作者为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奇迹的深圳国贸大厦。 (摄于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