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落寞荒滩变身欢乐黄金海岸
第二十六站 大梅沙
历史瞬间
大梅沙,当年荒芜落寞的海滩,如今一跃成为现代化海滨旅游度假区。
随着1998年盐田区挂牌成立,深盐路扩建通车,大梅沙海滨公园建成免费开放,大梅沙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经过多年的建设,大梅沙成为镶嵌在深圳东部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报记者 叶志卫 金涌 王奋强
“遍地杂草烂泥塘”——有人曾用这样的词句,来描述改革开放前的梅沙片区。
我们在一些当地老人的讲述中找到了印证。梅沙原住民张阿婆说,两岁时家里穷,父母把她从坪山卖到大梅沙做了童养媳。“唉,过去的梅沙,白天荒芜沙滩,夜里黑灯瞎火,啥子都没有。大队就一条机帆船,渔民出海借用,年底统一扣钱;过年了,几家人合杀一头猪,吃饱了就睡。”
在梅沙人的集体记忆中,改革开放之前,地处偏远的梅沙片区非常落后,没有一间工厂,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道路仅一条沙石边防路,还不通班车,而孩子们上学只能到仅有的一间村办小学里。偏僻、荒凉、闭塞的海滩渔村,就是当年梅沙片区最突出的特征。
这就是当年的梅沙?如果看看现在梅沙的发展,对比张阿婆的讲述,很多人都会觉得恍如隔世。的确,这个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片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滨旅游区,近年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建设和谐社区示范街道”两个国家级奖项。白沙细浪的大梅沙,堪称一颗明珠镶嵌在深圳东部海岸线。
改革大潮涌动,梅沙迎来了第一个跨越式发展,在严格执行市政府对海岸生态线控制的同时,梅沙街道办事处在引进企业上下功夫,几年间来自香港、台湾的20多间加工厂先后落户大、小梅沙,涉及服装、电子、玩具、婚纱等。如今已走向国际的跨国企业中兴通讯,就是最早在梅沙起步,并情有独钟地在梅沙建了自己的研发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梅沙迷人的风景也逐渐吸引很多人来旅游,梅沙片区作为一个新兴的滨海旅游片区露出了雏形。然而,受制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在1998年之前,大、小梅沙还是一个很多人难以进入的地方,不过是一个设施简陋、功能不齐、交通落后的简易海滨浴场而已。
1998年3月,盐田区挂牌成立,提出了新区未来5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建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海滨城区。借着这个契机,梅沙片区迎来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1999年,大梅沙海滨公园作为深圳市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免门票对公众开放,建设总投入1.2亿元。这个当年简易的海滨浴场,变成了一个高档酒店林立、现代气息浓厚的海滨公园,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新区盐田成立后的4年中,拓宽了通往市区的主干道深盐路,修建了进入三洲田和梧桐山风景区的循环路,纵贯大鹏湾海岸线的盐坝高速公路A段建成通车,从罗湖口岸到盐田只需20分钟。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梅沙片区成了盐田区版图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环境最美的街道。
今天的梅沙片区已经成熟,深圳亚热带海滨气候,注定了东部海岸是深圳旅游的“黄金宝地”。经过10年的发展,到梅沙海滨浴场的游客用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来形容这里的景象,一点也不为过。
而随着深盐第二通道的开通,东部华侨城开门迎客,每年一届的深圳黄金海岸旅游节奏响海洋文化旅游滨海生活蓝色乐章,梅沙片区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而对很多梅沙人来说,他们期望中的梅沙有着美好的明天。深圳是一个典型的海滨城市,梅沙有着明亮的天空、蔚蓝的大海,细白的沙滩,这些都是建设海滨旅游城市的基础资源,深圳能否像世界上许多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如法国的尼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一样,每年都能吸引源源不断的观光客呢?
梅沙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我们的心目中,未来的大梅沙,将是一个“三面青山环碧海,银滩秀峰半城湖”的现代海滨风情小城!
回眸
情迷大梅沙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叶志卫
大梅沙,一个迷人的海滩,一个盛满阳光、沙滩、海风的地方。
迎着金秋的暖阳,走进缎子一般蜿蜒起伏、绚丽夺目的深圳东部海岸,感受和追述大梅沙的嬗变与成长历程。
在当地人的集体记忆里,当年的梅沙片区是一个荒芜的海滩,是一个典型的小渔村。每当夜晚降临,海面暮归的渔船上燃起了灯火,星星点点。那时天空又特别晴朗,抬眼向海上望去,海天一色,甚至都难以分清哪里是星光,哪里是渔火……
改革大潮涌动,在对海岸生态线控制的同时,梅沙街道办事处在引进企业上下功夫,几年间,来自港台的数十家大小企业先后进驻梅沙。
梅沙当年是“深圳特区最偏远的街区”,而现在,与市中心的距离被深盐二通道瞬间拉近了!其实,这里早已是新区盐田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环境最美的街道了。
中兴通讯研发基地、国际水上运动中心、万科国际会议中心、京基喜来登酒店、东部华侨城、大运会分会场盐田综合体育馆、沙头角至梅沙海滨栈道等经典建设项目,纷纷花落梅沙。
放眼望去,梅沙片区的原住居民如今都住进了小洋楼,以车代步,过着富足美满的生活。而当年“逃港”的那些村民,大多也返回了家乡。
漫步在习习海风吹拂的梅沙片区,浪花轻抚着细沙漫铺的金色海岸,大自然奏响着和谐的天籁之音;沙岸边,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各色酒店、度假村、海滨公园、风情酒吧街,一字儿排开,多彩多姿。
在大梅沙,我们触景生情,诗意盎然:你把风的清凉、海的妩媚,给了我们;你恰如鹏城人心中的“大浴缸”,洗涤一身的疲惫、一天的惆怅……
我们爱你,美丽的大梅沙!
人物1关超
车流穿山过梅沙变通途
本报记者 第五燕燕 王奋强
“昔日的梅沙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和经济发展滞后。而今天,作为现代化海滨城市,梅沙飞速崛起,梅沙全新。”
回忆起往昔梅沙,梅沙街道办副主任关超很有感慨,“当时梅沙片区没有中学,上学的孩子每天要翻山越岭走6个小时。那个时候,从大梅沙到盐田墟只有一条山路,而沙头角通往市区的盘山路与现在的不一样,弯更急、坡更陡、路更险。那时候到市区读书的学生,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每次离家都要带很多的干粮上路。”
关超说,1975年第一条公路从盐田通到了葵涌,梅沙才跟盐田、沙头角片区真正连接起来,汽车派上了用场。然而到市区还是只有一条仅有6米宽的盘山路,是一车道的,会车的时候要非常的小心。那时候只有一趟班车从盐田出发开往市区,早上6点开车,凌晨4点就得起床去赶车,下午3点前必须赶上回程车,否则就要在市区过夜。梧桐山隧道1987年9月投入使用,成为从市区通往东部地区的咽喉要道,结束了居民翻山越岭进城的历史。
1998年,深圳东部沿海第一条高速公路盐坝高速开工建设,连接罗湖区、盐田区及深圳东部地区,通往惠州澳头。几十年,梅沙片区到罗湖的距离从翻山越岭6个小时缩短到15分钟,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据关超回忆,路通财通,上世纪90年代中,房地产市场刚开放,大家就瞄准了深圳东部这块宝地,几年间,大型的住宅区和酒店在梅沙片区拔地而起,大小梅沙也成为游客的必去之地。
人物2杨永莉
无敌海岸景不逊夏威夷
本报记者 王奋强 第五燕燕
提起大梅沙海滨公园,管理处副总经理杨永莉的言语之间,对脚下的这片阳光海滩,充满了挚爱真情。
1998年12月24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大梅沙35万平方米海滩重建并向市民免费开放,成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
1999年3月,原来由一家旅游公司用于收费经营的大梅沙海滨浴场,进行重建改造,至当年5月1日建成大梅沙海滨公园并对市民免费开放,一时轰动鹏城。大梅沙海滨公园免费开放,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度假、运动娱乐等需要,同时也扩大了盐田和深圳东部黄金海岸的知名度,促进了深圳东部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杨永莉告诉我们:大梅沙海滨公园“梅沙踏浪”被评为“深圳八景”之一,成为深圳东部旅游的新亮点。
漫步走过大梅沙海滨公园,绿色生态景致美不胜收,三面青山相拥、一面平缓面海的平畴内,椰林婆娑、绿意逶迤、沙滩细密、雪浪逐岸,伴之以习习海风拂面。以绿阴冠盖的阳光廊连接椰树林立、花草争艳的太阳广场、月亮广场为主线,附有冠大荫浓的法国枇杷掩映着的草坪停车场,造型奇特各异、具有浓郁的海滨特色的张拉膜,像朵朵白云垂落在青山碧海间,沙丘绿洲、缀花草坪、棕树阴林,构筑起了优美舒适的海滨旅游环境。
杨永莉认为,近年来最激动人心的亮点,莫过于梅沙将原来片区蓄污的内湖,施工改造成国际游艇会、水上运动中心,为梅沙海岸平添了又一美景。而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广大市民对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质量关注度、期望值尤其高。
去年9月,14号强台风“黑格比”正面袭击梅沙,狂风翻卷,大浪冲天,给大梅沙海滨公园造成严重损失。杨永莉忧心如焚,第一时间赶到公园,七色愿望天使的基础裸露、救生瞭望塔的基础全部被摧毁、大面积海沙被卷走,面对面目皆非的景象,震惊之余,她当即报告上级并通报媒体,对灾情进行评估和报道。大梅沙公园的灾情牵动人心,盐田区随即斥资3000万元对景区进行整体性维修,购来新沙填充海岸。
改造一新、精心维护的大梅沙海滨公园,以无敌海岸美景迎接八方来客。今年5月2日,创下了单日接待32万人次的破天荒纪录!
珍惜资源,永续利用。杨永莉话锋一转道,“正是考虑到环境承载,确保服务质量,以及可持续科学发展,大梅沙海滨公园在今年国庆期间对游客进行限时限量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物3梁华 陈汉波 叶卓宏
滨海度假区名播海内外
本报记者 王奋强 第五燕燕
亲历了梅沙的沧桑巨变,对这里怀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迄今他们仍在为梅沙的发展倾注着一份心血和汗水。
梅沙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陈汉波,1988年来梅沙工作时,这里地处偏僻,一派渔村风貌,还没有自来水供水系统,饮用水全部是山塘里蓄积的山涧水和雨水,每逢暴雨,山塘水马上就成了黄泥水。整个梅沙片区,那时连一盏路灯都没有,晚上漆黑一片,只有海面上零星的渔火。电话仅有一部,还是靠架在梧桐山顶的微波设施来转接的。村民们就医成了天大的事,卫生所仅有一间,医生也仅有一名。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交公粮,要用竹排运到现在盐田海鲜街那里去,片区里仅有一条沙石边防路,牛车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在陈汉波眼中,梅沙当时是整个特区内最边远最落后的片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梅沙片区就被划定在旅游用地的红线之内,海岸生态线受到严格控制保护。这也束缚了片区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的手脚。他的这一观点,得了社会事务管理科科长梁华、城管科长叶卓宏的印证。
叶卓宏回忆,1990年他来梅沙时,除了那条沙石边防路外,也仅有一条长不到100米、宽不足2米的水泥路,每次碰到会车,其中一辆车必须开下路基。饮水系统也还没有任何改观。现今风光怡人的大梅沙海滨公园,那时还没有开发,仍是一片荒凉的海滩。
梁华认为,梅沙片区经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盐田区成立前,作为革命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梅沙在市、区两级的支持下,街道谋划了水、电、路、学校、医院、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等20多个项目,搭上了“同富裕工程”的快车,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初步得到改善,还引进了零星的工厂。第二阶段是1998年盐田区成立后,对梅沙片区的功能重新定位,建成集山海旅游休闲度假区、高尚住宅区、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总部经济及高端服务业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海旅游城区,成为梅沙的规划蓝图,使梅沙步入发展快车道。
对梅沙片区的华丽转身,梁华、叶卓宏、陈汉波三人感同身受:特别是1999年将原来收费经营的大梅沙海滨浴场改建为大梅沙海滨生态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一公益性市政公园产生了巨大带动作用,梅沙片区“黄金海岸”、“东方夏威夷”的声名远播,而且还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引来了万科等龙头地产企业,东部华侨城、京基喜来登酒店、国际游艇俱乐部等高端项目纷至沓来。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金涌 摄
▲美丽迷人的“黄金海岸”大梅沙。 本报记者王小可 丁庆林 摄
当年的梅沙码头。 江式高 摄
关超回忆往事
杨永莉动情讲述
陈汉波、梁华、叶卓宏抒发心声(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