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验放通关顺畅“回家”感觉真好
第二十四站 深圳口岸
历史瞬间
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成立;1952年7月,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边防检查站”。自1983年以来,蛇口、皇岗、机场、盐田等边防检查站相继成立,使深圳地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时至今日,深圳边检验放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出入境旅客、四分之三的出入境交通工具,每天验放的客流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
通关感受两重天
香港居民苏老伯和老伴一起经过罗湖口岸三楼港澳居民自助通道出境。他把OCR卡放在柱状阅读器上,玻璃门自动打开,随后进入通道,再把自己的拇指按在感应器上,比照无误后,第二道玻璃门即时打开。这样,他就轻松快捷地“自助”入境了,整个过程仅用了6秒。
“然而20多年前,每一次人流高峰过关,都是一次煎熬。遇到返乡客流高峰,一等就是6个多小时,又渴又饿,小孩不能到厕所,就在露天地里解手。”家住东莞的苏老伯,1957年随父母到香港,说得很感慨。
然而时至今日,通关速度比起那个时候,已经快捷了不知多少倍,即使碰到今年这个“史上最长的黄金周”,大量出入境旅客通过深圳边检的各检查站,依然可以体验到轻松快捷通关的感觉。
1898年6月,《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北京签署,内地与香港的唯一出入境通道仅限于罗湖深圳河边界和文锦渡桥头,粤港两地之间的通关因此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建立初期,粤港两地的“二口”通关日益萧条、弱化,以致形成了后来“有边无防”、旅客往来香港无需任何手续的状况。
直到1950年7月,国家从部队、公安干校抽调80名干部,成立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1952年7月,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边防检查站”,才结束了“有边无防”的历史。
一路小跑的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深港两地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领域和项目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带动了深圳口岸通关的发展速度。
对深圳边检来说,1979年1月20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经国务院批准,文锦渡口岸对外开放,同期与香港开通直通货运汽车,以此为标志,粤港通关终于迈出历史性一步。口岸通关的提速,又同步引领了境外商家投资,深圳凭借改革开放“试验田”政策、环境及独特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大批北上探亲访友、商贸买卖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
从这天开始,粤港两地大通关开始进入了一路小跑的历史。同时,深圳边检一系列的改革,促使边检工作不断得到发展:
1981年4月30日,深圳边境会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同年7月,深港双方开设边境联络直通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随时就有关边境、口岸事务进行协商处理;
自1983年以来,深圳边检总站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蛇口、皇岗、机场、盐田等边防检查站,使深圳地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985年5月17日,连接深港两地的罗湖口岸双层人行桥启用,同年6月14日,罗湖口岸新联检大楼建成,两项工程为旅客入出境提供了良好的通关环境;
1988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套边防检查计算机查验系统——边防检查计算机查验系统在罗湖口岸港澳旅客检查通道启用,随后,皇岗、文锦渡、沙头角以及蛇口港等其他口岸也基本实现了证件检查自动化,使查验更加简便、快捷;
1989年,皇岗口岸建成使用,有效缓解了文锦渡等口岸繁重的车辆通关压力。
通关不断快速便捷
苏老伯告诉我们,这20年间,他经常来往深港两地,他和其他深圳两地的居民一样,不断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第一是通关时间不断延长。”苏老伯说。据了解,罗湖、皇岗等口岸先后多次延长口岸开放时间,其中皇岗、蛇口、盐田口岸开放时间为24小时;
“还有一个是查验手续也不断得到简化。”苏老伯说。深圳边检先后取消在口岸桥头对出入境旅客证件的复验制度、取消对出境人员机票的检查、取消对中国公民首次出境和途经香港证明的检查,启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取消在《港澳同胞回乡证》上加盖验讫章等等,大大减少了旅客的麻烦。
另一方面,科技也为通关速度插上了翅膀。2005年6月15日,深圳边检自主研发的“港澳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在罗湖口岸正式运行,旅客通过机器自动核对证件和指模,实现了出入境检查的无人化,港澳旅客通过罗湖口岸出入境想乘坐地铁一样方便;2007年1月1日,“内地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在罗湖口岸开通,内地旅客也开始享受到自助式出入境带来的便利。
随着边防检查验放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港澳居民经深圳边检闸口的验放时间为10秒左右,最快可在5秒内完成,其他旅客的验放时间不超过半分钟。
驻守深圳口岸的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验放着全国一半以上的出入境旅客、四分之三的出入境交通工具,每天验放的客流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数量,依然可以让旅客感到舒服和快捷。
在此同时,深圳边检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8年8月底,深圳边检总站查获违法犯罪分子20余万名,审查遣返人员20万人,圆满完成了各项边防检查工作任务。
回眸
往来深港如同串门
本报记者 叶志卫 金涌 王奋强
“从害怕过关到像回家一样。”
经常在深港两地往返的苏老伯这句话,是深圳边检发展变化的一个形象写照。
30年前,在边检通关的旅客体验到的是焦虑的等待。现在,他们体验到的是,来往深港间,就像串邻居家门一样方便。
旅客能够如此快捷通关,得益于深圳边检总站不断推进业务改革、简化通关手续、优化勤务组织、细化工作流程,有效提高了口岸通关能力。同时,也是内地和香港往来不断发展助推的结果。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而深圳口岸作为前沿中的前沿,是联系深圳与香港、与世界的纽带。深圳口岸过境旅客来自五湖四海,通关速度是否快捷舒适,环境是否优美,边检民警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深圳乃至国家的形象。
从这个意义来讲,深圳边检也承受了繁重的任务,只有不断改革,科学发展,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跟得上旅客的需要。
因此,我们看到,科技创新在提升通关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服务提升给旅客难忘的印象;严厉打击偷引渡活动、保证口岸的正常秩序则为深港两地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正是改革的不断推进,才让在口岸通关的旅客有如此美好的“回家”感受。
人物
1
孙桂秋
诗人笔下的“边防雏鹰”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叶志卫
我们很难把照片上飒爽英姿的女战士,与面前满头银发的七旬老人孙桂秋作比较。当年被团中央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的她,至今仍保留着一份1964年8月26日的《解放军报》——
“她有多么亲切的目光/这目光每天迎来多少/海外的父老/久别的兄长……”
这是著名诗人顾工,当年在“女检查员的目光——致‘边防雏鹰’孙桂秋同志”的诗中,饱含深情的吟诵。
孙桂秋永远记住那一天:1962年8月29日罗湖桥口岸,敌特分子携带炸药入境,她的班长陈治文对其行李箱检查时,对方突然引爆炸药,陈班长壮烈牺牲……
“班长为祖国安全而献身,影响了我的一生!”孙桂秋热泪纵横。
孙桂秋祖籍山东,初中毕业应征入伍,离开家乡来到了广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在深圳的边检站,这个“扎大辫子的姑娘”特别能吃苦,白天黑夜地苦练基本功,“七问八看三结合”,通过询问、观察、综合分析,掌握出入境者的身份和目的,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敌特、走私破坏活动。
记得那年,有个形迹可疑的港客,在过境时引起了孙桂秋的怀疑:假身份、假证件、探亲理由也不充分,而且回答问题吱吱唔唔,紧张得冒汗。她立即报告情况,此人即被扣留审查,最后确认是一名敌特电台台长。另有一名少校军衔的老牌特务,伪装成归国华侨,企图潜入国内截取情报,也被她一眼识破……
连续20多次成功的查验,使孙桂秋3次荣立三等功,她所在的罗湖站五科被公安部授予“英勇擒敌模范班”称号。她两次进京,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当面向军委首长汇报边检工作。“10位老帅见到了8位,老帅和蔼可亲的面容,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孙桂秋很动情。
与此同时,深圳口岸“扎大辫子的姑娘”,也让敌特机关恨得咬牙切齿,扬言要暗杀她。孙桂秋回忆,“实话实说,一点不害怕是假的,连着两个月,我没敢出门上街……”
1988年,孙桂秋因为工作需要,调离了边检岗位,前往广州白云机场,负责空港查验工作。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她哭了,她和这身军服历经了多少年风雨兼程。直到今天提起这段往事,老人仍像孩子一样无法释怀,她太热爱边检警队了!恰如诗人的“目光”看到的——
在海关在桥头/那位女检查员/赤红的心/革命的胆/和那锋锐的目光……
人物
2
卢永基
大伙心中的“铁面站长”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叶志卫
曾在1976年末到1983年期间,担任深圳边防检查站站长的卢永基,有“铁面站长”之称。
采访之日,恰逢老人80高寿,我们祝老人生日快乐!东北大汉的他笑声爽朗,“深圳特区报初创时,拿去香港文汇报社竖排印刷,每天早上都是我守在罗湖桥头,接送你们的编版人员呢,这个生日祝福,我不客气了!”
1948年参加革命的卢永基,当过侦察兵,打过平津战役,南下渡江后赴云南,改编投诚起义部队。“印象最深的是,新中国成立当天,我还是广西剿匪大军一员,在中越边境执行侦察任务。晚上回到部队参加庆祝会,和战友们一起面向首都北京的方向,想象着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想象着我解放大军金戈铁马阔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禁不住泪水哗哗直流……”
经历了战火硝烟的卢永基,1958年来到深圳公安边防部队,守卫沙头角、莲塘、罗湖桥一带的边境线,站岗放哨,反偷渡,抓特务,支援地方建设,先后在珠海、江门边检站任职。1976年调任深圳边检站长,特区成立后,改革大潮汹涌,他带领全站官兵迎来了新考验。
1983年卢永基随深圳考察团去了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国家观念更加增强,”他告诉我们,证件改革是一项重要工作,当时边检出入关手续繁杂,旅客一次至少要40分钟,到了春节,苦了旅客也苦了自己。于是,下决心大胆创新改革,使通关程序大大缩短。
“那时警队人员多来自农村,我们开办了多个补习班,单是外语就有英、法、日、西班牙语,提高了素质,增加了沟通能力,队伍面貌一新。”卢永基激情难掩。
新一轮提速后的皇岗口岸车流顺畅。 本报记者郑东升 摄
1955年官兵实行军衔制
1982年4月深圳边检站在口岸设立管理区。 (资料图片)
孙桂秋回忆往事。 本报记者 吴铠峰 摄
卢永基动情讲述。本报记者 吴铠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