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婆娑鸥鸟翻飞湿地丰润美如画
第二十三站
深圳湾湿地
历史瞬间
湿地被誉为“大地之肾”。
在深圳中心城区的边缘,分布着一块全球重要的湿地资源,这也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4年10月,总面积约922公顷;2002年2月,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深圳已将位于其西侧、面积22公顷海滨生态公园作为保护区外的缓冲区域对外开放,每年来此休闲观光者达数百万人次。
红树被增选深圳第二市树
时光回溯到2007年,红树在继荔枝树之后被增选深圳第二市树。一时间,红树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方面面,引起整个城市的瞩目:
茂密的红树林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海滨生态公园,形成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的“绿色长城”,北面是基围鱼塘,南面是广阔的海岸滩涂,这三者共同构成福田红树林湾湿地,与对岸的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香港米埔红树林共同组成深圳湾湿地。
红树知名度高。每逢节假日、闲暇时,漫步深圳湾海岸,观赏红树以及栖息其间的鸟群已成为深圳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深圳有着可观的红树资源,几乎涵盖了高纬度地带各种红树种类,是世界上唯一红树生长在市区中心地带的城市,已成为深圳的标志性“名片”,成为来深游客争睹的自然景观。
海风习习,树影婆娑。原来人迹罕至、荒凉落寞的红树林,如今已成为深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经典范例之一,是深圳建设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的得意之笔和精彩亮点。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深圳市政府将位于福田红树林西侧、面积22公顷的海滨生态公园作为保护区外的缓冲区域,每天都吸引上万名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据介绍,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
重要科研和环境教育基地
采访中了解到,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仅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以东亚的较为繁盛。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为1700万公顷,最大的红树林位于孟加拉国,面积达100万公顷,我国的红树林占全球红树林总面积的比例不到0.1%,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和福建。
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保护堤岸,为鸟类提供繁衍、越冬和觅食的场所,维护大气碳氧平衡,净化大气和水体环境等作用,在物种起源、生态适应、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研究价值。如今福田红树林,已成为环保志愿者、中小学生物爱好者、摄影发烧友留连忘返的“圣地”。
福田保护区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03种,其中软体动物最多,为37种。红树林中的底栖生物是一特殊的生态群体,是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作为林内树叶碎屑的主要消费者,还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料,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作为我国重要湿地,每年有10万只以上的多种候鸟在深圳湾湿地觅食和歇息,其中许多是来自西伯利亚和澳洲的候鸟,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据记载和生物学家们多年的实地调查表明,福田红树有鸟类194种,其中卷羽鹈鹕、白肩雕、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国家I类保护鸟类2种,国家II类保护鸟类21种。
湿地生态系统泽被现代都市
千磨万击还坚劲。对于陆地木本植物来说,红树林生长的环境可以说是“恶劣之致”:不稳定的底泥、缺氧土壤、高盐度海水、水位变化大等,但在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红树植物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构造出一个海河交界处的沼泽乐园。
目前全世界的生物学家普遍认为,红树林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湿地生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红树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制造有机物质,它的凋落物作为鱼、虾、蟹等动物的饵料被利用,鸟类又以这些小型动物为食物,鸟类的排泄物可作为红树林的肥料,鸟类还捕食红树林的害虫,保护红树林茁壮成长。
红树象征着深圳精神。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可以抵御台风、海啸,并能降解废物、净化污水,有着深圳精神的深刻内涵,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所蕴含的激浊扬清、浩然磊落的品格,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信念,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斗志,朴实无华、甘于奉献的境界,成为深圳精神的集中体现。
回眸
亲近红树林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叶志卫
深圳红树林盛名远播。
在深圳湾畔的海滨生态公园,你会看到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而到了冬天,又会看到在此越冬的万千水鸟翔集的壮观。
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线。
红树林是生命之树。即使它的生长环境恶劣到了极致,不稳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盐度的海水、水位涨落变化大……红树林仍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全世界现有红树林1700万公顷,而中国不到2万公顷,深圳仅180公顷,多么珍贵、稀缺的自然资源!
然而曾几何时,侵蚀大自然的行为几近疯狂,乱砍滥伐,红树林一片片倒下,一丛丛葬身海底……
所幸的是,人类在大自然的惩罚中震惊,在震惊中沉思,在沉思中悔悟,在悔悟中猛醒,在猛醒后行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红树林,结识红树林,热爱红树林,呵护红树林。
深圳,为了保护福田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环境,曾让滨海大道绕道而行,令高层建筑、楼盘“胎死腹中”,并在她的周边筑起了隔音的绿化土坡和长长的特质玻璃墙,勾勒出一座城市与一片红树林湿地和谐共生的温馨画面。
而红树林,也用她的美好、纯洁、坦荡和坚韧,默默地回报着这座城市。
人物
1
王勇军
为保红树林滨海大道北移200米
本报记者 金涌 王奋强 叶志卫
那天晚上十点半,王勇军仍如约赶到了报业大厦,他还没吃晚饭,皮鞋、裤腿上沾满了泥巴,急着解释说:“不好意思,省里开展薇甘菊除治行动,我是现场准备工作的牵头人,野外奔波一天,迟到了。”
年过六旬的王勇军,不是前年从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位上退下来了吗?怎么……他说“是呀,人退,心不能退呀,大把工作等着干呢!”
王勇军祖籍山东,原为湖北大学生物系动物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助理,研究方向动物鸟类生态。1990年,王勇军踏上南下列车,在充满机遇的深圳找到了适合专业发展的方向。
从福田向深圳湾伸展开去有一片珍稀红树林生长的海滨湿地。王勇军动情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福田保税区建设上马,占用了红树林保护区的红线,看着成片红树林被填埋在土下,我的心在滴血!当时的滨河大道建设规划穿过红树林核心区域,如付诸实施,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70%将被毁灭……”
“对此,市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一方认为,深圳以发展为本,牺牲红树林不可避免,日后还可以修复。另一方认为,红树林是千百万年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不可多得的、濒于灭绝的稀有资源。”王勇军还特别指出,深圳湾红树林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不可再生,是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以及濒危物种的“基因库”。
在国务院、广东省委和深圳市领导关注下,滨海大道最终向北移了200多米,这样就把保护区内红树林的核心区域全部保护下来了。
作为连续三届的深圳市政协委员,这些年来,王勇军提出了多个关于深圳湾湿地红树林保护的建议与提案,包括“立法保护红树林”。他说,在立法尚不成熟情形下,2002年由市政府先行颁发规定,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配合的依法保护局面。
王勇军告诉我们,自1997年开始,深圳重新划定保护区红线,拨出2000万专项建设经费,修建保护区的各项设施,并兴建了海滨生态公园,将保护区缓冲地带扩大至20多公顷。同时严格规定保护区北面不得再建高层,如滨海医院、武警部队基建等多个项目建筑物高度受到限制。2007年两会期间,对于深圳湾湿地红树林保护的提案,最终成为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集体提案,得到市政府高度重视,尤其是所在地的福田区采取了大动作,市区两级政府总投资3.7亿元,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全面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的其他项目正在实施和推进中。
2006年10月31日,三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投书深圳特区报,建议把红树确定为深圳的市树,认为红树是深圳的珍稀资源,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把红树确定为深圳市的市树,让深圳人永远铭记红树精神,让红树精神作为城市美德发扬光大。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王勇军介绍,从今年开始的深圳湾湿地修复,包括人工种植80公顷红树林,预计3年之后,深圳湾福田一带的红树林面积将恢复到特区建设前的水平;再过3年也就是2015年,驱车滨海大道深圳湾,我们将看到自己亲手呵护的红树林连绵不断、郁郁葱葱,营造出最适合于现代人居环境的城市景观,并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人物
2
李冠群
红树林保护者曾是“驯猴人”
本报记者 叶志卫 金涌 王奋强
48岁的李冠群,老家在紫金县。现在他是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管理站站长,20多年前,他是内伶仃岛上的第一代驯猴人。说起这段往事,他的兴趣一下子来了,“当年我们上岛的时候,一位叫黄火贵的当地人带我们上去,他说,你要是能让猴子听你的话,猴子爬多远,我就爬多远。可惜没多久他就去世了,没有看到我使唤猴子的情形。现在那些猴子还能听我的话呢。”他说。
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就是猕猴。内伶仃岛位于深圳蛇口区南面约10公里的海面上,陆地面积仅50公顷,岛上植被茂盛,高等植物有400多种,高等动物有猕猴等70多种,在如此弹丸小岛上分布大群猕猴在全世界也不多见,早在1984年,这里的猕猴就被列入保护范围。
李冠群是偶然的机会进入内伶仃岛驯猴的,之前,他没有任何的驯猴经验。上世纪80年代初,内伶仃岛上还有居民,驻扎有部队,猴子怕生,躲在山林里面,很难进行统计。李冠群的驯猴工作也简单:用食物把猴子引出来,然后清点数目,这是成立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基础工作。
1984年8月1日,李冠群带着这样的任务上岛了。“当时很艰苦,早上八点吃完早餐出门,一把镰刀一壶水,三个馒头过一天,岛上太阳很大,也不知道猴子藏在哪里,漫山遍野找,要到下午5点才能回来。”李冠群说。他带着花生、玉米这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撒在猴子经常出没的地方,吸引猴子过来吃,远远地观察他们的习性,统计他们的数量。
“那些猴子很聪明,即使有吃的,也是躲得远远的先观察,看见周围没有人了,就上前玩一会,看了一下又丢回原地。三五天后,猴王带队过来才敢吃东西。”李冠群说。
三个月后,李冠群和猴子们熟悉了,猴子看到能从他的手上要到吃的,再也不怕他了。他只要在猴子出没的地方喊一下,猴子就会聚过来。李冠群的家中保留的老照片上,他一手提着玉米花生,猴子就趴在他另外一只手上要吃的。他还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岛上,猴子也不怕他们,和他们一起戏耍。
几个月后,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来考察的工作人员统计,内伶仃岛上的猴子有100多只。目前,经过20多年的保护,这批猕猴已经有1000多只了,并且进行了规范的管理保护。
1987年,李冠群调到了红树林工作。刚来时,红树林管理站只有7、8个人,长期住在这里只有他一个人。“当时红树林这一片到处都是池塘,前面是海,后面是山,一条小路进来,比我们老家农村还荒凉。”一大片的红树林保护区根本管不过来,经常发生有人打鸟的事情。他还提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深圳特区报报道过有市民“开着奔驰到红树林打鸟”的事件,引起了全市大讨论,红树林里鸟类被打的现象才逐渐销声匿迹。
李冠群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红树林,他看着这里的红树悄然生长,工作人员逐渐增多;看着这里白鹭飞舞,滨河大道建起了隔音墙。当年的担心也逐渐散去,“现在,这里已经是市中心,成了深圳最好的居住地区之一了。”他说。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湾湿地。(资料图片)
迷人的深圳湾湿地红树林。 本报记者 齐洁爽摄
郁郁葱葱红树林。 本报记者 丁庆林 摄
王勇军动情讲述
李冠群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