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解放西路

[粤港史窗]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一锤定音建特区南海激荡大潮涌

第十八站 解放西路

人物1

   吴南生

  “办特区杀出血路,学悟空大闹天宫

  本报记者 叶志卫 金涌 王奋强

  87岁的吴老在广州的家里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年创办深圳特区的往事,依然激情澎湃。

  岁月悄悄流逝,但带不走当年的激情。今天我们的祖国到处繁荣,一片和谐,但时间回溯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那个春天才刚刚到来,那个时代需要有胆识的人挺身而出,用激情打破条条框框。

  吴老就是其中的一位,提到30年改革开放,人们总是要说到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特区。而在广东,最早提出先走一步并率先实践、经营经济特区的,是时任广东省省委书记的吴南生。

  吴南生,广东经济特区的主要开拓者。1922年8月生于汕头市。1936年参加革命队伍,1944年赴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9年从东北随军南下,历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书记。1985年起,任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主席。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从1979年起,他负责筹办广东省3个经济特区,并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和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1981年后虽然不再兼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但仍然是省委分管特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直到1985年9月转任广东省政协主席,才不再分管特区工作。晚年退休后,吴老仍然关注广东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吴老出生于文化氛围浓厚的汕头,一直以来他都爱好书法和收藏, 身体力行保存祖国优秀文化。他说,上小学时,我们就学毛笔字,每天晚上要写三张大楷两张小楷。所以我从小就喜欢书法,到现在还能写小楷。今天,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北宋《群峰晴雪图》便是他捐赠的。然而,这个儒雅的老人,当年在创办特区前,豪情万丈地喊出,如果省委同意,我去办。要杀头就杀我!

  这是一种历史的紧迫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初,省委分工吴南生到汕头地区传达三中全会精神。家乡的满目疮痍让他心急如焚,此次回汕头,吴南生前后待了两个多月。他通过对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发展情况的了解,对如何突破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引进市场经济,大胆进行改革开放有了初步的设想。

  吴老在每年春节前夕都要为自己写一副对联,这一年除夕,即1979年2月15日,他写的是:托天陈大道,披胆语平生。同年2月21日晚9时,正在感冒发烧的吴南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主政广东省委的习仲勋、杨尚昆及省委发出了1300多字的电报,汇报汕头当地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打破条条框框,下放一些权力,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等建议。

  在这条1300多字的电报中,也表达了他的心声。要改革,必须有体制上的改革!吴老掷地有声。直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他还是这样说。

  2月28日,吴南生回到广州家里。当天晚上,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来到吴南生家里,两人谈了整整一个晚上。习仲勋对吴南生的意见表示大力支持。3月3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吴南生说道:建议广东先行一步,在汕头划出一块地方来搞试点,用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外资来办企业,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吸引到这块地方来。

  在这次会议上,他还发出了誓言:假如省委同意,我愿意到汕头搞试验,要杀头就杀我!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

  吴南生的建议和具体想法得到省委领导班子的赞同。习仲勋还建议要在全省铺开搞,并希望尽快拿出具体方案,赶在4月初中央工作会议前报告给中央。当时叶剑英元帅在广东,吴南生和习仲勋一起向叶帅汇报这项工作,得到叶帅的大力支持,并建议他们向小平同志汇报。

  1979年4月2日,在杨尚昆同志主持下,省委常委会议专门讨论了给中央的报告,要求中央允许广东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定范围的贸易合作区先走一步进行试验。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广东先走一步的设想,并就命名问题请示小平同志,小平听说后,很赞成,并以当年陕甘宁就是特区为例,建议把先走一步搞试验的地方特区。随后,小平同志又指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抓紧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创办出口特区。这就是著名的中央50号文件

  1979年9月,谷牧来到广东,与习仲勋、杨尚昆、刘田夫、王全国、吴南生等省委负责人谈话。当习仲勋等提出特区是小搞、中搞还是大搞的方针时,谷牧强调说:中央是要广东先行一步,要广东大搞,小脚女人小步走就起不了这个作用。广东要快马加鞭,抢时间走在全国的前面。

  “办特区,就看你们广东的了,谷牧以诙谐的语言鼓励道:你们要有点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的精神,受条条框框束缚不行。习仲勋当场就说:南生,你去当中国的孙悟空吧!吴南生慨然受命。原来主管宣传文教科技等方面工作的吴南生,从此全力负责三个特区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1979年12月17日,吴南生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集的会议上,代表广东省委向中央作《关于建立经济特区几个问题》的汇报,在这次汇报中,提出把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提出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方案。

  1980年4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5月4日,省委任命吴南生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代表省人民政府对全省三个特区统一管理,并直接经营深圳经济特区。6月12日,省委任命吴南生兼任中共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办特区杀出血路,学悟空大闹天宫。这就要求人要少说多做,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敢闯敢拼,在一个边陲小镇建起了最特最靓的都市。

  万事开头难。吴南生筹划特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研究、起草《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中国正式揭开了试办经济特区的序幕。

  但是,孙悟空也并不好当。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的指导思想影响,对试办经济特区,从中央到地方一开始就存在不同意见。1982年1月,冷空气大量南下,经济特区被称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飞地’”香港市场上水货之源走私的主要通道,甚至被比拟为旧中国上海的租界’”

  面对各种非议,吴南生坚信:办特区就是要改掉那种苏联模式、自以为是的计划经济,走市场经济的新路。在当时重重阻力和压力面前,吴南生和同事们有个著名的约法三章: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做了再说。总之,要趁那些反对办特区的人糊里糊涂弄不清楚看不明白的时候把经济搞上去再说。

  直到1984年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分别为两个特区题词,充分肯定试办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那些有关兴办经济特区是是非非的议论,基本上画上了句号。吴南生这才如释重负。

  人物2

  马介璋

  瞄准深圳特区投资置业

  本报记者 金涌 叶志卫 王奋强

  马介璋和本报有特殊感情,很久不接受媒体采访的他,在深圳佳宁娜集团总部,用最好的潮汕功夫茶款待我们。一开场,他就提及一件往事。那年,身为深圳市首届荣誉市民的他,曾专门前往深圳报业大厦,就深圳河污染、河套地区开发等问题与报社负责人恳谈。马介璋笑曰:直抒己见,建言献策,探讨很有成果,至今记忆犹新。

  香港达成集团、佳宁娜董事局主席马介璋,是经济特区成立之后,最早一批投资深圳的港商之一,连续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侨联顾问、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会长。同时,还是香港潮属社团总会主席,2003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今年3月又获银紫荆星章。

  马介璋祖籍广东潮阳,7岁就到了香港。他告诉我们,当香港确定回归祖国的时间表之后,因为不理解和对前景的悲观,香港社会一度出现移民潮,相当多的港人急急忙忙把家财、产业卖掉后,举家移民。而当时,我们在8个国家及地区有投资项目,逆风而行,我毅然决然选择深圳特区发展。这一切,都是源于我父辈的影响,我有一颗中国心。

  特区初创急需外资!马介璋迅速调整策略,把投资由香港转向深圳,不断加大规模。1985年,投资500万元港币设服装厂;1986年增资1500万元港币建纺织厂,继而进军制鞋、旅馆、饮食、娱乐业。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一大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安营扎寨

  1991年,马介璋投资10亿多建造佳宁娜友谊广场,位置靠近深圳火车站。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四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身,在当时的罗湖建筑群中鹤立鸡群。为什么独独看中这个地块?直到近年来,地铁开通,火车站广场和人民南路的改造,佳宁娜友谊广场的价值得到尽情释放,人们才更加领略到马介璋作为顶尖投资者的眼光和胆识。

  然而,马介璋真正的大手笔堪称华南城,这个投资26亿元的华南工业原料城,是马介璋等5位港商在深圳投资的另一个大项目。马介璋在制造业浸淫多年,对华南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当稔熟,对各种工业原料的供应渠道及在制造业中的价值非常了解,因而洞悉其中的巨大商机。目前一期工程5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纺织服装、皮革皮具、五金化工塑料、纸品包装印刷和电子元件及电脑配件等5大工业原材料市场招商火爆。

  提起马介璋,不能不提到潮州菜,以鲜美清淡的口味享誉华人世界,可谁能想到,第一个把潮州菜做成品牌推向全国的正是马介璋呢?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马介璋在深圳金碧酒店开办潮州菜酒楼,一炮打响,门庭若市。1988年,在深圳晶都酒店,又开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潮州菜酒楼佳宁娜,更是火爆鹏城。继在香港、温哥华、曼谷之后,多年来,佳宁娜相继在北京、上海、武汉、海口、昆明、成都等城市开设分店,成为第一家中餐跨国饮食集团。而近日,又在北方城市连云港紧锣密鼓,再造一个深圳华南城的升级版。

  这就是马介璋,一个始终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的港商。

  人物3

  李定

  首家中外合资酒店兴炒鱿鱼

  本报记者 王奋强 金涌 叶志卫

  回眸深圳当年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79岁的李定老人,向我们讲述了率先创办竹园宾馆,并于此在国内首开人事和工资制度改革的先河。

  在李定心目中,现旅居加拿大的港商刘天就,为经济特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最早登陆深圳的港商之一,刘天就1979年就在罗湖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皮鞋厂。

  1980年,皮鞋厂一管理人员了解到刘天就有在深投资酒店的意向,当即找到了李定。当时兼任市政府财贸办主任的李定获知这一情况,非常高兴。当时深圳也正想投建一家酒店,但苦于资金匮乏。曾投资创办香港知名酒店丽晶酒店的刘天就,非常看好深圳的酒店市场。李定将这一情况向市革委会主任贾华汇报,贾华指示迅速办理,由外资引进办介入谈判。经过磋商,最后选址水库新村旁,深圳出地,刘天就出资共同兴建竹园宾馆。

  就在1980年,竹园宾馆还没有完全建好,仅装修好一栋楼,占用几间客房充当临时餐厅,就隆重试业了。新生的竹园宾馆依照香港丽晶酒店的管理模式运营,一时声名鹊起,客似云来。来深的各界人士指名要入住竹园宾馆。

  但好景不长,开业仅半年后,竹园宾馆的生意就一落千丈。刘天就当时要求撤资。梁湘指示李定马上前往挽救竹园宾馆,留住刘天就。李定带着市饮食服务公司温富科长组成工作组,一同进驻竹园宾馆。经调查,竹园宾馆门可罗雀的原因,原来是内部中、港两方的经营理念冲突所致。新张之初,宾馆基本上按照港方总经理陈治方的要求来做的,生意爆棚。中方总经理却开始质疑港方的服务指引和标准,比如服务员要微笑迎客;女服务员全部要化妆打口红;擦拭过的东西要一尘不染;厕所要没有臭味还要喷洒香水等等,认为这些都是在迎合资产阶级的享受观。

  李定指定由温富全面负责宾馆管理,港方和中方总经理都要对他负责。刘天就感动不已,提议竹园宾馆员工赴港前往丽晶酒店学习。温富带着十几名员工即赴丽晶学习一周,学习归来,观念大变,提出竹园要完全按照丽晶的方式来经营管理。

  李定力排众议,决定将中方总经理调回原单位,由温富接替其位置,为改革扫清道路。温富大胆拿出了一揽子改革建议:一是打破用人论资排辈的惯例,二是将原来的级别工资改为职务工资,三是按照效益拿奖金,四是制定惩罚制度,列明记过、降职、除名等细则。

  这一改革措施甫一推行,即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及社会热议,李定坐镇支持温富顶住各种压力,厉行改革,将一名平庸的部门经理降职为服务员,并将一名表现出色的女服务员提拔为部门副经理。如此推行之后,仍有20多人坚决反对。

  李定等人研究决定,引进香港炒鱿鱼的办法,最后选定其中表现最差的6人,作为首批炒鱿鱼的对象,解除了竹园宾馆与他们的劳动关系。这一力破铁饭碗的改革举措,备受争议,更轰动全市,在引发强烈震撼的同时,更激活了竹园宾馆,生意扶摇直上,火热爆棚。

  

  人物4

  林中平 廖汉标 黄正纲

  正大康地:外商独资企业拓垦饲料市场

  本报记者 王奋强 金涌 叶志卫

  获悉记者要采访最早投资深圳的外资企业,74岁的廖汉标非常热情,几经联系,将80岁的林中平老人和72岁的黄正纲先生,分别从深港两地召集到了一起,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往昔岁月。

  曾任正大康地集团总裁的美籍华人黄正纲,专程从香港赶来接受采访。他最早代表正大康地集团涉足广东,具体协商和操办投资事宜,并且从1981年起就任正大康地集团总裁长达10年之久。

  黄正纲于1979年冬天从香港动身前往广州,代表正大集团与广东省协商投资创办实业事宜。广东省方面表示,深圳要成立特区,就将他介绍到了深圳。当时美国大型农牧企业康地集团也有在中国投资意向,经中粮集团介绍到广东,广东省决定泰国正大与美国康地共同投资深圳。

  前来深圳接洽投资事宜时,黄正纲认识了时任深圳市畜牧局局长兼外资引进办副主任的林中平和深圳市农办主任廖汉标等人,自此结下深厚情谊。

  1981年1月18日,广东省经济特区发展公司、深圳市畜牧局与正大康地有限公司在广州联合签约,这家由泰国正大集团与美国康地集团共同组建的外商独资合作企业就此落户深圳。公司当年的工商注册资料显示注册编号为深外资0001号,是深圳地区当之无愧的第一家外资企业!

  当时引进外资,是充满风险的探索,很多人都心存犹疑。正大康地集团投资协议签订一个月后,便邀请包括林中平、廖汉标等人在内的7人考察团,前往泰国正大集团进行全面考察。林中平、廖汉标等人此行,亲临有着亚洲鸡王之誉的正大集团,大开眼界,深感震撼,他们在鼎力支持正大康地集团在深圳投资事宜的同时,也着手移植和采用正大集团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饲养方法,用以破解深圳吃肉难的问题。3年后吃肉难在深圳迎刃而解。

  在深圳拨付的1500亩土地上,正大康地集团的基建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黄正纲告诉记者:首期投资800万美元,由正大和康地分别出资4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个饲料厂、一个种鸡厂和一个种猪厂。正大康地从美国引进了全世界最先进的一条饲料生产线,年产能达10万吨。之后,又斥资从美国引进了美国杜洛克种猪,以及双A牌”“爱拔益加(ABRE ACRE)种鸡。

  1983年5月21日,正大康地集团首期工程在深圳正式建成投产,市委书记梁湘出席了开幕仪式,盛况空前,轰动全城。

  正大康地带来了正大集团及康地集团的多年畜禽养殖经验以及全球领先的机器设备,产品和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一致好评。现任总裁廖凌泉透露,正大康地依然保持着当年进驻深圳时的强大活力和创业激情,目前已在深圳、汕头、广州、珠海等地先后建立了7家大型饲料企业,引领推动着中国饲料畜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并逐步扩展到食品业、动物保健业,年产值20多亿,利税3000多万。

 

马介璋的事业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李定回忆早期招商引资工作

吴南生老人动情讲述

吴南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给本报题词:“岁月如歌”。本报记者 岑志利 摄

吴南生为本报题词

(左起)林中平、廖汉标、黄正纲重温往事。  本报记者  吴铠峰摄

 

 

本报记者 金涌 叶志卫 王奋强

 

 

 

 

 

   
吴南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并给本报题词


(左起)林中平、廖汉标、黄正纲重温往事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