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烈士陵园

[粤港史窗]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座座丰碑镌刻忠烈铁血昭示千秋未来

第八站 烈士陵园

历史瞬间

  屹立在深圳北环路婆岭的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1036名革命先烈的英名,作为城市一道凝固的风景,从拔地而起的那一刻,就岿然耸峙于山海之间、苍穹之下,任凭风雨、流岚和岁月的剥蚀。这铭刻着生命与热血、标识着勇敢与无畏、积淀着理想与信念的建筑,有如巨大的历史块垒,以坚实的岩体、无言的沉默,向着未来无尽地倾诉……

  本报记者 王奋强

  12位烈士长眠庙角岭烈士公墓

  烽火岁月,壮丽人生。在采访痛歼国民党顽敌的江南大捷期间,记者曾与亲历激战的边纵老战士李群芳、李长生、阮群一同登上地处龙岗区龙岗街道的红花岭,重温那战火纷飞,弹雨如织的浴血奋战时刻。在38位边纵战士鲜血浸染的红花岭山冈上,现如今已高高矗立起了龙岗人民英雄纪念碑,他们名字镌刻在了碑身的基座上;而这些烈士的忠骨则被掩埋在了红花岭以北的南坑群山之中,枕山风林涛为眠,受后人缅怀追念。

  在采访江南大捷首战沙鱼涌袭击战过程中,当年潜入敌营现场搜集情报和后期清理战场的原大鹏武工队队长廖梦,给记者讲述了一段令人萦怀又心碎的往事:历时3个多小时的沙鱼涌激战之后,他带着武工队员们,把12名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尸体运了回来,按着花名册,让老百姓帮着抬到葵涌庙角岭掩埋了。

  近日,当记者冒着酷暑深入龙岗区葵涌街道庙角岭时,这里青山逶迤,绿意葱茏,一座纪念碑高耸在山冈的怀襟之间,远远望去,碑身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在当年掩埋沙鱼涌袭击战牺牲烈士的地方,如今,已建起了巍峨的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拾阶而上,纪念碑基座的正面,是2003年秋葵涌镇人民政府重修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背面为57位葵涌籍革命烈士的英名,而12位在沙鱼涌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名字也镌刻在上:文闰、刘炳、宋华、黄才……”英魂已远,青山力挽!

  采访中,记者还在葵涌街道土洋社区东纵司令部旧址近旁的一个山冈上,瞻仰了土洋革命烈士纪念碑。富有革命传统的土洋人,将全村9名烈士的英名镌刻在家乡的高处,接受后辈子嗣的瞻仰凭吊。

  1036位革命烈士留名深圳烈士纪念碑

  青山埋忠骨,丰碑昭日月。在深圳这片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秀传统的热土上,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孕育了英雄的革命精神。烽火岁月,优秀的儿女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赤胆忠心,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书写下了鹏城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为纪念深圳和港九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牺牲的革命先烈,昭示未来,教育后人,深圳市政府于1983年把坐落在红岭广场,就是现在地王大厦那里的原宝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迁建到了北环路婆岭。在婆岭之巅的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下,深圳革命烈士纪念陵园管理所所长刘金生引领我们参观这片宏穆大气的建筑群,历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以及建设历程。

  “1987年建有烈士纪念碑、停车场、烈士英名亭、园内道路等的首期工程完成,正式对外开放,伴随着撤县建市的历史进程,宝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更名为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1995年10月经报请广东省政府同意,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更名为深圳革命烈士陵园。

  重温那段风云起伏的历史岁月。进入近代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深圳人率先发动三洲田起义,掀起汹涌澎湃的农民运动,积极支援国民革命和省港大罢工,震撼了反动势力营垒;参加抗日战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拼死援救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掩护国际友人撤逃敌占区;投身解放战争,建立不朽功勋。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深圳人自强不息,殒身不惜,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畏前行。

  从1900年三洲田起义以来,为深圳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就涌现出1036位之多!刘金生告诉记者,他们的名字,全部镌刻在陵园西南角的烈士英名亭的石碑上。这1036名革命烈士,其中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10名;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489名;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414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的80名;尚未查明牺牲年代的43名,在1036名烈士中有女烈士43名。

  蓝天丽日下的午后时光,尽管林立的楼群、喧嚣的街市、熙来攘往的车流近在咫尺,但婆岭上的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一处被苍松翠柏等深绿植被所环绕的建筑,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

  烈士纪念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昭示未来,教育后人。烈士纪念碑及纪念陵园,已成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

  早在1955年8月1日,宝安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在今罗湖区地王大厦东大门口建成,后依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拆除迁移;1985年底在福田区梅林婆岭动工建设深圳革命烈士纪念陵园。

  深圳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迄今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超过2200万元,修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亭、革命烈士纪念馆及集队广场、园内道路及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1988年,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同年7月,被深圳市政府列为我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成为我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深圳市政府斥资1500余万元重修烈士陵园。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缅怀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时刻。每年清明期间,前来烈士陵园瞻仰祭奠的人流络绎不绝,我市机关团体、中小学生、幼儿园和社会各界组织人员结队来到革命烈士陵园悼念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举行入队、入团、入党宣誓仪式。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清明节及平时,有近百万人次到烈士陵园,开展瞻仰和缅怀革命烈士活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分布在北环路婆岭上气势恢弘的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外,在深圳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烈士纪念碑(亭)有近20处之多,除葵涌庙角岭、土洋,龙岗红花岭,龙岗平湖、布吉、坪山,宝安龙华、观澜、沙井,南山南头等处均有分布,有如永恒的星群,映照着我们这块英雄而传奇的热土。

  人物1

  林丁娣

对丈夫无尽思念化作爱和责任

  本报记者 王奋强

  “感谢共产党,没有想到现在会有这么好的生活!当记者在龙岗区葵涌街道社会事务办和宣传部干部陪同下,来到荔园21号小院采访林丁娣老人时,老人脱口而出。

  林丁娣现年83岁,耳聪目明,身板硬朗。她早早就从盐灶村迁了出来,在荔园小区落了脚,打拼生活,含辛茹苦地将儿孙们一一拉扯大。如今老人与后辈们生活在一起,曾孙已牙牙学语,最喜欢扑在她的怀里了,好一幅含饴弄孙的温馨图景。

  林丁娣老人和丈夫蓝华都是根生土长的葵涌坝光盐灶村人。早年投身革命的丈夫蓝华,在解放惠州的战役中壮烈牺牲,那时儿子只有3个月大。林丁娣得知丈夫阵亡的消息后,23岁的她伤心欲绝,但眼泪擦干,却异常从容而坚定。她带着怀中嗷嗷待哺的儿子,还有公公、婆婆及公公的母亲3位老人,开始了艰难的人生跋涉。

  她亦耕亦织,勤俭持家,将老人养老送终,将唯一的儿子养大成人。儿子学业有成后,先后在深圳中学、葵涌镇从事教学,之后担任葵涌镇的党委秘书。但天有不测,1988年儿子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爱子的她又肩负起引领蓝氏子嗣们风雨前行的重责。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在林丁娣老人这里,都化作了对晚辈的爱和责任。

  作为革命烈士的遗孀,林丁娣老人心怀感激,她告诉记者:政府、街道办领导逢年过节总是前来抚恤、慰问。感谢共产党,让她过上了今天这么好的生活。

  人物2

  范超雄

  父亲牺牲时我出生才40

  本报记者 王奋强

  “我父亲牺牲时,我刚刚出生才40天。我长到9岁时,是我姑姑带着我,才将父亲的尸骨从他牺牲的地方带回了葵涌,入土为安。我父亲,现在就埋在离这里不远的葵涌墓园。62岁的范超雄老人已退休在家,正在儿子盖在土洋村后背山一巷一号小楼中养病。

  提起自己的父亲,提起父亲牺牲的具体地点,他告诉记者:是在龙岗回龙埔的山塘里。

  “我们家出生贫寒,我父亲范佳13岁就参加革命,他牺牲时也只有23岁,那是在1948年国民党军队展开清剿时。我父亲那时在边纵专门负责收税,遇到清剿的敌军时,为了不辱使命,就背着沉甸甸的税银缓慢转移。敌军围追堵截上来,他和另两位战友被逼退到了龙岗回龙埔的一个山塘边,他们当时是两支短枪三条长枪,拼死抵抗,子弹都打光了,他们就背着税银想跳到山塘里藏身,结果身陷山塘,被塘中的烂泥死死粘住,最后活活被敌军打死。

  作为土洋九烈士之一,范佳的英雄事迹被当地的贤达人士编撰成书,交由出版社出版后赠予烈士后人存阅。

  范超雄就在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土洋村长大,后来进入码头公司工作,之后调往他处,退休后又回到土洋安度晚年。他对葵涌街道办社会事务办的评价是有求必应,他告诉记者,去年刮台风,父亲范佳的墓葬碑遭损毁,我就向社会事务办打个报告,他们马上给拨付3000元,帮助我为父亲重修墓碑。

  记者发现,在土洋烈士纪念碑、庙角岭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龙岗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上,范佳的名字无不赫然在列。对于他的记忆和缅怀,已不仅限囿于他的儿孙之间。

  链接

  网络祭祀:

  纪念英烈的另一种方式

  本报记者 刘静

  今年年初,中央文明办以2009年1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通过组织开展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等活动,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内容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形式之中,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追思载体,减轻公墓集中祭扫的压力,从而实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和谐统一

  成立于2009年2月的深圳英烈网率先垂范,将网上祭奠英烈等活动推到了台前。今年清明前夕,深圳观众通过打开中央电视台,看见《晚间新闻》里播放的一条新闻居然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镜头里,2700多名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学子,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轻点鼠标一起进入深圳英烈网,为烈士献上鲜花,系黄丝带,发表自己对烈士的敬仰之情。

  “虽然只是点击一下,然后献个花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真真正正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对他们,对那些英烈的尊敬,而且在网上点击就可以看到当时那些英烈的文史资料,还有他们的生平,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学生们这样说道。

  深圳英烈网的网络页面设计凝重大方,除了英烈的生平日期、英雄事迹之外,还设置了纪念碑各个角度栩栩如生的全仿真角度图,仿如让人置身一个庞大的祭奠现场。网站在此为英烈们建立永久的纪念馆,让散居各地的烈属和网络来访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随时随地进行仪式化、个性化的祭奠活动。

  “平时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就在轻点鼠标,点烛、烧香、敬茶、敬酒、烧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以及献花、点祈福灯、系黄丝带、折千纸鹤等现代纪念方式中得以虚拟实现。深圳英烈网的创始人陈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介绍。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网站,深圳英烈网创办以来,不仅得到广大烈属和网友的大力支持,还引起了各部门的关注,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媒体先后刊播了相关新闻。

  解密

  烈士梁金生:

  曾救活越南劳动党领导人

  本报记者 刘静

  不久前,位于罗湖区东晓街道的梁金生烈士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梁金生烈士出生在当时的宝安县草埔新屋吓村,他知识渊博,会四国语言,精通中医,在教育、医学理论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他理想信念坚定,积极接受并传播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党员之一,先后在广东、广西、延安等地从事革命工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他在支援越南人民的解放运动中不幸牺牲。

  “梁金生烈士纪念馆里,陈列了梁金生当年推动农民运动、抗日救亡运动,以及中医学和中小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物品,包括照片、信件、诗词等,十分珍贵,这些都是梁金生的儿子梁汉平当年千辛万苦收集而来的。

  电话采访身在北京的梁汉平,他对这些轻轻略过,说的最多的是,妈妈对他讲述爸爸作为共产党人的另一面,和在妈妈教育下,他作为烈士家属后,没有领取一分钱烈士抚恤金,自己勤工俭学的经历。

  梁汉平的叙述很感性,不太像一个68岁的老人。关于父亲的记忆,一直到读小学二年级才开始复苏,之前不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孩子,都还在奇怪着为什么其他同学有爸爸,我没有。后来学校找到梁汉平,说他是烈士的儿子,梁汉平才知道自己有个叫梁金生的烈士爸爸。回家去问妈妈,妈妈才告诉我父亲已经牺牲的事情。梁汉平回忆,虽然那时候年纪小,不太懂,但午夜梦回,也能够想起那个幼年自己记得的模糊背影,会偷偷哭起来。

  在梁金生纪念馆里,有一幅邓小平亲切接见姚淑平的老照片异常打眼。梁汉平对妈妈姚淑平有更多的记忆,妈妈很漂亮,爸爸牺牲后,有些当年延安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要给妈妈说媒,妈妈都不肯,一直带大我和弟弟。她曾经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在妈妈的讲述里,爸爸梁金生不仅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出色的中医。延安时期,我爸爸是延安光华制药总厂的厂长,是延安陕甘宁边区中医研究会的常委。有一次一个濒临昏迷的特殊病人被送了过来。因为不知道什么症状,谁也不敢救治,爸爸一看情况危急,就用嘴尝病人的大便,发现他是伤寒,查出病症后飞快地对症下药,救活了这个当时时任越南劳动党领导之一的越南人黄正光。

  梁汉平告诉记者,黄正光是周总理给他取的中文名,他原名叫阮庆泉,后来成为越南文化部部长。爸爸也由此事,医术名震一时。

  1985年,梁汉平回到深圳这块父亲工作、战斗的地方,收集资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打成地主身份的梁家已经几遇政治冲击,几乎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几番辗转后,他找到曾经在文革期间抄过他家的人,对方说,当时曾经抄到过周恩来、叶剑英和陈毅等人写给梁金生的书信。可惜岁月沧桑,这些珍贵的史料都湮没了。

  回眸

  凝固的史诗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就在众多先烈英勇献身的地方,后人建起了一座座宏伟壮观的纪念碑。

  纪念碑贮藏着一座城市珍贵的历史记忆。进入近代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深圳人发动三洲田起义,掀起工农运动,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探索革命道路。深圳人自强不息,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出卓越贡献。

  纪念碑标识着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在深圳这片富集着革命历史的热土上,深圳的山,深圳的水,孕育了英雄的革命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优秀的深圳儿女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赤胆忠心,英勇斗争,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用鲜血书写史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难曲折的摸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圳人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展开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

  今天,在英烈们用生命热血、理想信念浸染的热土上,仰望这一座座丰碑般的巨大纪念建筑,我们虔诚祭奠,驻足沉思,获得启迪和教益。

  因为纪念碑,这大地上凝固的史诗,是我们永远都需要回望的精神家园。

▲建于1955年8月1日的宝安县人民烈士纪念碑,前来凭吊的人围坐在纪念碑四周。  (资料图片)

每逢清明,东纵、边纵的老战士相约来到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战友表达思念之情。 

 本报记者 吴铠峰 摄

83岁的烈士遗孀林丁娣抱着曾孙子,回忆当年丈夫为解放惠州城牺牲的情景。

    本报记者  梅戈 摄

范超雄向记者讲述烈士父亲范佳英勇献身的细节。   

 本报记者  梅戈 摄

保存至今的梁金生烈士全家照。  

本报记者 吴铠峰 翻拍

 

王奋强

 

 

 

   
宝安县人民烈士纪念碑,


东纵、边纵的老战士相约来到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