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发展期待深莞惠大协作
通过实现“十个统筹协调”,用大动作打造优势产业,实现惠州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才出台,《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就签署———与“广佛同城”交相辉映的深莞惠“东岸都市圈”横空出世。
在惠州采访期间,记者分别探访了该市发改局、规划建设局、环保局、科技局、交通局、经贸局等多个职能局,所到之处,受访者几乎不约而同地表示:随着《纲要》和《协议》的深入实施,惠州要在大协作中“借势”发展,用大动作打造优势产业,最终实现惠州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大协作之对接: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切入口
2月27日,《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在深圳签署。《协议》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框架下,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逐步实现深惠莞三地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区域创新、市场体系、产业结构、社会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城市文化等“十个统筹协调”。
惠州市发改局副局长罗志荣认为,上述旨在实现深莞惠大协作的“十个统筹协调”中,有些是长远方向,有些则是经过三地有关部门努力可以马上做到的,如信息互通、规划对接、交通基础设施等。从根本上讲,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是这“十个统筹协调”的切入口,“路通路路通”。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是拉近三地距离的最佳选择。最近几年,一直渴望着与深莞加强合作的惠州,在相关基建投入上每年都在递增,三地交界地区的道路对接工作一直在进行。到今年底,惠深沿海高速公路、连接常虎高速的莞惠高速都要通车。届时,深惠之间就有惠盐高速、深汕高速、惠深沿海高速三条高速公路相连。
罗志荣告诉记者,惠州方面一直对深惠城际轨道交通寄予厚望,研究准备工作从来没有断过。同时,惠州一直希望深圳地铁从深惠同城化的角度进行异地扩展,把惠阳纳入深圳地铁延伸地带。“惠州本身已经做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如果深圳轨道交通规划延伸到了惠东,我们就可以充分考虑与深圳地铁延长线的对接问题。”
大协作之承接:实现产业、劳动力“转移”
《纲要》强调统筹跨行政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错位发展、互补互促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根据深莞惠三地发展现状,惠州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立足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惠州在推进各县(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着重以惠东县、龙门县、博罗县为重点承接区域,以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要承接载体。惠东县以位于惠东县大岭镇沙梨园的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中心区域,逐步扩容增资,最终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以上,以深圳为主要承接方向。另外,东莞桥头(龙门金山)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远期覆盖面积达30平方公里;在博东片区则“高标准、高起点、大规模、适度超前”规划,以打造广东省大型产业转移园区为目标,远期覆盖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承接珠江三角洲、国内和国际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转移。
力争到2012年,全市建成三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包括一个省级大型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一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每个园区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承接入园企业100家以上。
通过产业转移区建设,力争转移全市农村劳动力15万人,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9万人,就业率不低于85%,一年内稳定就业率达85%以上;新增培训在岗农民工15万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全市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
大协作之提升:“四个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在对接深莞基础设施、承接深莞产业转移的同时,在2009年惠州将以“四个着力”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惠州发展提速。
着力发展石化产业,确保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扩产至110万吨乙烯和中海油二期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上马建设。大力引进石化中下游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材料和精细化工项目,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着力发展数码产业,推进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视听产业园、激光头产业基地建设。支持TCL、德赛、华阳、侨兴等大企业集团制度、技术创新,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全力支持TCL液晶模组项目二期建设,推进光电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设立专项引导资金2000万元。全面启动巽寮湾、罗浮山、南昆山旅游区和西湖景区创“5A”工程。加快大亚湾纯洲岛物流平台建设,扩大港口物流业规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在2009年引进七家金融机构。
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新建大型农业示范基地28个,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扩大到180万亩,新增省市级名优产品4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农村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8%。
部门
声音
惠州市经贸局副局长周卫中:
惠州产业转移园热迎深圳客
对于本报记者的采访,惠州经贸局特别重视。周卫中副局长领头,周围密密麻麻坐了助理调研员、贸易市场科科长、工业科科长等一排人。
“惠州渴望承接深圳的产业、人才和机制,”周卫中介绍说,深莞惠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因此历来往来紧密。随着深圳、东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惠州迅速从“临渊而羡”变为“结网而渔”,分别在2006年和2007年设立了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桥头(龙门金山)产业转移工业园。“不久前,深圳钟表协会和机械协会就分别和惠东产业转移园签订了120亿和40亿元投资额的初步协议。”
周卫中认为,惠州在谋划承接深莞产业转移时,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的思路。惠州有地有人有环境,可以很好地把深莞部分产业消化掉。
另外,惠州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非常希望深圳老大哥提携一下,“因为这些产业都是深圳的强项,而惠州有资源基础,双方联动就能做大做强。”
再如,惠州要建设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地,但目前在石化中下游产业上还相对薄弱,“如果与深圳在精细石化产业上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其前景不可估量。”
惠州市交通局副局长邓焕彬:
长远规划实现交通互联互通
“确保深惠沿海高速公路和莞惠高速公路年底通车,已经成了惠州交通今年的头等大事,”惠州市交通局副局长邓焕彬表示。
从广州匆匆赶回惠州的邓焕彬刚到办公室,就有工作人员拿来“军令状”样本请他过目。原来,今年的高速公路建设在惠州要掀起高潮,除了深惠沿海和莞惠高速外,粤湘高速博深段、惠大疏港等高速公路也要新开工建设。邓手上拿的军令状就是确保拆迁按期完成的责任书。
“深惠沿海高速公路和莞惠高速公路惠州段,占了今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三分之一”,邓焕彬介绍。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深莞惠一体化的基础是交通互联互通。不久前深惠莞签署了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后,深惠沿海高速公路和莞惠高速公路已经被要求年底前务必通车。
在这两条高速公路之外,惠州目前也将京九铁路莞惠段,厦深铁路惠深段作为铁路建设的重点。“我们希望厦深铁路能够兼顾惠深城际轨道交通,”邓焕彬表示,当然,这要看具体的线路设计和载客量、发车间隔等因素,如果能够在惠深段兼顾城际轨道交通的作用,那么对深圳辐射惠州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邓焕彬认为,尽管目前珠江口东岸城市群之间的交通网络分布是最为密集的,但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一体化前景,三地之间的高速公路、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极有可能会再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在深莞惠城际路网规划上一定要有长远目光,提前规划建设。
惠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周章玉:
加强学习发挥优势错位发展
“惠州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向深圳学习。围绕互联网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动控制这些惠州具有优势的产业展开的深惠技术合作,正成为两地科技合作错位发展的样板。”惠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周章玉表示。
周章玉介绍,尽管惠州本地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数量还是整体实力都无法与深圳相比,但部分企业在细分行业领域正异军突起。例如正牌科电从电脑鼠标编码器起步,短短几年成为鼠标编码器全球市场产销量最大的厂商。在家电界知名的TCL则以拥有27项专利和两项境外专利授权占据惠州高新企业的耀眼位置。
周章玉介绍,惠州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将研发的主要力量放在深圳,但在惠州依然设立了创新平台,通过两地创新平台的合作,惠州留住了企业科研人才,同时组建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跨区域创新平台。
《纲要》的实施,对惠州自主创新的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周章玉表示,深圳因为拥有了一批像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而占据了通信信息产业链的高端,惠州则通过产品制造和一定的研发占据了中游,东莞以过硬的制造占据了下游。因此,惠州目前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确定为打造产品终端的世界品牌。
目前惠州将汽车电动控制和车载娱乐系统的产品研发作为突破,民企华阳和天缘电子已经成为美国主流超市的供应商。而在新兴的互联网消费电子领域,惠州企业瞄准了数字家庭方向。
“深惠莞高新技术企业有竞争,更有合作,”周章玉表示,目前惠州利用发展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基地的契机,正考虑吸引深圳和东莞地区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企业组建三方合作的创新平台。围绕石化做文章,可以将深圳和东莞的相关行业企业产业链延伸,形成交叉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石化衍生品、医药等领域,共同做强临港产业和石化业,通过珠江口东岸的高新技术发展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科技进步。
淡水河治污有待两地“一体化”
惠州和深圳部分地区同属东江流域,同时东江又是两市人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东江水环境的安全事关两市人民的根本福祉。
在惠州市环保局采访时,有关负责人就指出,惠深两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重点在东江水环境保护,其中焦点则在于淡水河的污染整治上。
淡水河发源于深圳市梧桐山,流经龙岗四个街道后,在秋长街道办事处西湖村进入惠阳区,在惠城区马安紫溪汇入西枝江。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沿淡水河两岸特别是深圳龙岗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多,产业结构、工业以及城市布局不合理,导致整个流域的水质、环境急剧恶化,大部分指标均超过国家地表水劣五类标准。
淡水河流域的污染是系统性的。近年来,在省、惠深两市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淡水河综合整治逐步推进,整治工作初见成效。
2007年,省环保局将其列入十大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挂牌督办。深圳、惠州两市也积极采取措施,污染整治取得一定成效。深圳市先后关闭41家牛皮制革厂、关闭搬迁26家重污染企业、铲除了259家违法养殖场。惠州市限期治理6家企业,关停13家企业,与7家皮革厂签订年底关闭的协议,惠阳区承诺2007年内彻底清理整顿禁养区养殖场。目前,流域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6座,日处理能力40.5万吨。
去年开始,在省政府的组织协调下,惠州市和深圳市已就实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有所突破,八年明显改善,远期达标交接”的总体目标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关整治规划或方案。深圳方面承诺再投入50亿元用于水污染整治工作,彻底解决淡水河污染问题。
但是,总体上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工作仍严重滞后,突出表现为重污染企业较多,结构性污染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染源治理水平较低,环保监管能力不足等,致使淡水河大部分断面仍摘不掉劣五类水质的“臭帽子”。
惠州市规划建设局总工程师施为学告诉记者,《纲要》就像一股春风,为彻底整治淡水河流域污染打开了一体化之门,“惠州希望乘《纲要》实施的春风,和深圳在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乃至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上达成共识,形成长久、良好的合作关系。”
《纲要》将推动两市关于淡水河整治规划的对接,明确各自在淡水河污染整治中的地位、责任和目标,编制符合各自发展需要和符合环保一体化要求的淡水河流域污染整治规划,制订和实施更加严格、相对统一的区域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并逐步推动流域内重污染行业的整合搬迁,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惠州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也指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还包括建立淡水河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如建立健全惠深两地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跨区域河流和跨界污染问题的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住处共享制度,进一步完善跨界水污染防治中的监测预警和联合应急机制。
他认为,在《纲要》框架下,深惠两市应尽快明确近期内对淡水河污染的整治目标到2010年底,实现全流域水质达到五类标准,消除黑臭,恢复农用;到2012年底,全流域水质达到工业和景观用水功能;到2015年底,全流域水质达到三类标准,生态基本恢复。
惠州市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与深圳东莞相连
本报特派记者 朱文蔚 王轲真/文 郑东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