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深港共建粤港重大疾病研究平台

[港都市圈]


  作者:
记者 余海蓉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港共建粤港重大疾病研究平台

将建粤港重大疾病标本库和遗传资源共享平台

【核心提示】

    2001年,深圳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联手成立了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这是我国首个以全新模式创建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医学中心。医学中心直属市政府,成立后借鉴欧美医学中心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培训基地、临床科研与基础研究基地。

  紧贴临床开展生物医学研究

    一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右手边有一栋两层的小楼,这里是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所所在地,里面都是一间间的实验室。这里也是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已经先后招收了来自上海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三批博士后入驻,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于生殖医学、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心血管等与临床紧密相关的学科的研究,其中有不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

    随着宫颈癌的早期筛查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宫颈癌的防治也越来越重视。前不久,北大深圳医院妇科的医生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宫颈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为三期,三期是原位癌肯定是要治疗的;二期有相当部分会发展成三期,也会采取积极的治疗;但是一期的患者中,只有三分之一会发展成二期,三分之一会自愈,三分之一会一直维持在一期,临床上多采取追踪观察,暂时不治疗的方式,但这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困扰,不治担心会朝癌方向发展,治吧,如果是属于会自愈的人群,又存在不必要的过度医疗的问题。妇科的医生们向生物医学研究所进行了求助,希望他们能够设计一种方法,能够将一期的患者进行分类,筛查出有可能向二期发展的高危的人群,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接到了妇科的命题,研究所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带领下,深港两地的科研人员进行了研究,选出了50多个宫颈癌的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实验室基因组合分类,从中选中了4-10个高危基因,设计一个诊断试剂盒,对高危人群进行诊断指标的筛查,目前实验已进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

    解决临床中所需的关键技术,促进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在科研的选题上一直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

    在香港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生物化学系是与该校商学院齐名的学校两大王牌之一,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所成立后,学校非常重视,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率该系神经生物学、肿瘤学的5位教授来深,各自带了一个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

    三年来,深港两地合作一共开展了18个课题的研究,有三个课题已经结题:Cdk5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遗传学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遗传学技术对老年痴呆症的高危基因进行了探索,寻找早期诊断指标,未来有望早期筛查出老年痴呆症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饮食和药物的干预,预防和延缓老年痴呆的发生;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晚期放疗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新发现了恶性肿瘤治疗靶位,对未来基因治疗打下基础;PICK1与男性不育的关系研究,探讨了球形精子症不育者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手段。

    三方共同培养高端医学人才

    医学中心成立以来,深圳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共同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医学人才,其中医学双博士的培养更是在国内开了先河。

    医学中心集合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和生化以及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的重点学科优势,从北京大学医学硕士生中招收优秀的学生,到香港科技大学先读生物和生化的哲学博士(PHD),然后再回北京大学读医学博士(MD),这种双博士的培养机制引入的是欧美培养高端医学人才的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兼具临床和实验室科研能力,这正是我国医学界所急需并缺乏的人才。截至目前,一共招收了九届博士,已经有十余人获得了双博士的学位,这些人才成为了各大医院的骨干力量。

    将建五类疾病合作基地和两大平台

    在采访中,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圳市政府投资近一个亿的9层楼高的科教楼将于7月完工,有望于9月启用。大楼的1-3层为学术报告厅、教室和办公区,4楼以上为实验室,一共有七八十间,配备了现今世界最先进的研究设备,来自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院士、教授将在此主持神经科学、肿瘤学、生殖医学、蛋白质科学等方向的研究项目,此外还将吸引海内外的高端医学人才,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这将是深圳最大的独立科研单位。

    在此基础上,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将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建设粤港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利用粤港两地的科研优势,为开展两地的重大疾病的诊疗、预防提供技术支持,为深圳生物医学研究提供高端人才。这个项目已纳入了深港创新圈行动计划,拟将于明年正式挂牌。

    这个平台将建立包括神经精神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5个合作基地以及粤港地区重大疾病临床标本库和遗传资源共享平台。

    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于是国内人口的缩影,对于建立各个地区人群的临床标本库有着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国内除了北京以外,还没有这样的大型临床标本库,建成后,对于临床医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学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余海蓉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