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深港文化合作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格局

[港都市圈]


  作者:
记者 马璇
  来源:深圳特区报
 

从民间交流到政府共同推动

深港文化合作形成多层次多样化格局

深港文化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从历史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到1997年,以民间(市场)为主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期;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是深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调整期;第三阶段是2003年至今,深港文化合作进入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的新时期。

    如今,深港文化合作已经渐入佳境,已从互访对话,提升到高层的行政合作;从民间交流,到进入香港主流文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合作格局开始形成。

深港民间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上世纪90年代初,深港两地就已基本实现了新闻媒体的交相覆盖,香港3家电视台近10个频道节目覆盖深圳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几十种报刊也通过不同渠道进入深圳,深圳的电视、电台节目也传播到香港。

    深圳杜鹃艺术团、罗湖艺术团、黄贝知音京剧社、罗湖粤剧社等常年与香港各大文化社团保持联系,参与香港荃湾、元朗、北区等社区的文化演出,香港的民间文化社团经常在罗湖租场地开展活动。而其中,艺文展演成为最突出的两地双向文化交流形式。

    与民间和社会文艺团体的交流相比,深港两地在文化产业上的合作无疑更具有自发的市场性。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企业界掀起一股面向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其中就有以动漫、印刷、歌舞娱乐等产业为代表的两地紧密合作。

    这一方面有利于香港文化产业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营利能力,另一方面港深两地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也促进了深圳文化产业的起步和迅速发展,使深圳在合作中获得了来自香港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习到不少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可谓达到了互利双赢。

    以印刷业为例,1980年代以来,香港60%的印刷企业搬迁到深圳,其中香港9大印刷上市公司和生产基地落户深圳。目前深圳印刷已形成超过300亿元年产值的庞大产业,可谓是香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催生出来的。

    此外,在这一时期,两地的商业性文化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1991年5月,深圳博雅艺术公司将1988年举办的《'88中国画大赛》获奖的100幅作品全部投入香港艺术市场,组织了一个拍卖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粤港澳艺文合作会议拓展新空间

    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深港两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2002年11月,具有标志意义的粤港澳艺文合作会议在香港召开,首次建立了粤港澳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为深港文化合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2003年,CEPA协议的签订与实施对深港合作带来重大意义。2004年6月,深港政府签署了1+协议,标志着深港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七条明确提出加强教育、文化领域交流合作,使两地的文化合作事实上成为深港合作总体框架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粤港澳艺文合作会议持续在三地轮流召开,迄今为止已举办9次。成为三地在政府层面建立定期加强协调、沟通和合作机制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深港合作获益匪浅:

    深圳初步形成演艺人才培训平台——2002年至2007年深圳文化系统共派出5批共60名专业人员赴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化中心等主要文化机构学习;文化资讯交流走上新台阶——深圳文化信息已进入共建的粤港澳文化资讯网,在香港第一张艺术地图诞生不久,市文化局已编制深圳艺术地图与香港对接;文物、博物全面合作——深圳文博系统主动参与香港组织粤港澳文物大展等重大展览,中英街界碑列为两地文物保护合作项目,自2005年开始,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与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论证保护方案,最终形成双方认可方案已于去年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将组织实施;深港公共图书馆初步实现数字化联网——已经顺利实现两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联网和查询,深圳图书馆为粤港澳图书馆合作成功开发检索软件、统计软件,深港图书馆同行在网络技术、自动化系统、公共服务理念以及创新的服务方式等,定期会面磋商;粤剧艺术在两地政府扶持下呈现新景象——靠近罗湖口岸的60多家粤剧曲艺社,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粤剧培训市场,深圳市粤剧团连年赴香港商演好评如潮。

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合作格局

    目前,深港文化合作可谓进入了民间与政府共同推动的新阶段,使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合作格局开始形成。

    官方交流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近几年来,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长、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长等高层官员先后6次来访,深圳文化主管部门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等8个组成部门,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贸易发展局2个法定机构建立了友好联系,深圳市文化局属下的文化单位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演艺、图书馆、文物及博物馆各个部门友好往来,并与香港艺术节有限公司等超过20个文化主办机构开展常设性活动。

    两地广电事业携手发展。深港两地电视频道互为落地、影视节目交流、大型影视活动、重大的广播电视赛(展)以及影城的投资建设经营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如在深港广电媒体节目制作上,2006年首届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结束后,深圳广电集团把该节目版权卖给香港无线,在翡翠台热播创下收视率18%、收视份额87%的骄人表现。而在深港电影放映合作上,近几年来香港一批著名影院集团纷纷进驻深圳,成为深圳电影放映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深圳电影票房快速增长,稳居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排行榜的第四位。

    两地印刷业联动发展。香港大批印刷企业搬迁深圳,与深圳印刷业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互动,并为此率先推动行业协作。

    社会文化领域合作在不断拓宽。一方面,深港特别加强了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了深圳图书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网上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深港两地读者交流及活动推广;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深港民间文化社团交流机制,不断提高深圳民间文化社团的管理、举办活动及演出水平,使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艺术领域的协作在不断加强。深港文化艺术团体近年来互相展演频繁,深圳的专业演出团体及演出场馆还与香港有关方面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从民间交流进入香港主流文化

    纵观近年来深港文化的合作轨迹,能清晰地看到几个发展特点。

    深港文化合作已从互访对话,提升到高层的行政合作。深圳应邀在香港特区政府主办的亚洲文化合作论坛上,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专题发言,回应会议主题和谐文化、文化交流及文化多样性

    赴香港文化团组从民间交流到进入香港主流文化。近年深圳2位专家接受委任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直接参与香港文化资助工作;深圳雕塑院、深圳画院专家应邀担任香港艺术馆策展人;深圳画院的学术文献被收入香港亚洲艺术文库。

    成功地以重大文化节庆搭建深港文化交流平台。自中英街3·18警示日鸣钟仪式,与香港率先建立合作平台以来,与香港艺术发展局合作组织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港澳台作品邀请展,成为深港视觉艺术交流的第一个平台。此外,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等深圳文化盛会,香港已经开始全方位参与。

    以可操作性项目带动深港全方位文化合作。深圳画院一直与香港主办艺术机构(香港艺术馆、香港艺术发展局)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并与香港民间艺术机构(汉雅轩画廊、亚洲艺术文献库<AAA>、奥沙艺术空间等)也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多次邀请香港艺术家及艺术团体到深圳画院举办展览。

    由行业交流走向行业联动发展。两地印刷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深港印刷产业发展协作委员会,初步探讨在深港沿边境线建立新经济开发区,在该开发区内划出深港印刷创新工业园,由政府批准给予保税区的优惠政策,走高新技术、绿色印刷、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头的新路。

 

本报记者 马璇

到深圳书城看书买书的香港读者越来越多。

大芬油画村吸引了不少港客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