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文博会成深港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港都市圈]


  作者:
马璇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博会成深港文化产业合作平台

两地创意产业交流提升到更高层次

    从首届文博会的香港文化产业馆到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文博会上香港精品演出项目的盛装亮相……文博会以香港为前缀的活动越来越多,文博会已经成为促进深港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的一个有效平台,同时文博会被香港创意人视为香港向内地各省市及海外宣传创意产业的最佳平台之一。

    从文博会在深圳创办之初,主办单位就提出加强与香港的战略合作,通过深港整合会展资源,联手推介、联手办展等,进一步提高文博会的国际辐射力影响力,提供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专业化会展服务,还要进一步唱响深港城市品牌,充分利用文博会这一平台,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地进行深港文化产业合作。

    此想法与香港有关部门不谋而合。早在首届文博会上,香港文化产业馆首次亮相,当时的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就有一番妙语,香港与深圳合作,是香港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合作的第一步,叩开了深圳的大门,就叩开了珠三角的大门。

    接下来的第二届、第三届文博会,深港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合作的范围和规模,深圳广电集团与香港雅式会展公司合作承办了国际音像制品及器材展,文博会公司引进连续七年成功举办香港漫画节的香港凌速博览有限公司共办动漫馆等等,不一而足。

    第四届文博会上,香港首次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和民政事务局发起组织,携同贸易发展局和艺术发展局,四大部门共同参与,在主会场内设立创意香港展区,并举办香港日活动,全面集中展示香港文化产业的重要成果。

    第五届文博会上,香港进一步广泛推广本地文化艺术,整体展位布置别具现代气息,展板上的设计轻盈而灵动,呈现了香港设计界的水准。香港艺术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港创意合作有着很多的便利条件,应该更加充分地发挥彼此的优势共谋前景。

    文博会的举办,使深港两个城市之间早已开展的民间创意产业交流模式提升至更高层次。

    1989年夏天,一位香港人黄江以每月2600元的价格租下了深圳大芬村350多平方米的场地,一下就签订了3年合同,他因此成为落户大芬村的第一位画商,他还被村里人称为大芬油画村的教父

    2004年大芬村成为首届文博会的唯一一个分会场,当年的产值只有1.4亿元。而第二年文博会效应如井喷一样,2005年油画出口快速增长,产值翻了一倍。至2006年,大芬村就云集了5000多名画商、画师、画工,600多家画廊,产值突破了4亿元。

    经过20年的发展,面积只有0.4平方公里的大芬油画村,占有世界油画装饰品市场60%的份额,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副其实成为中国油画第一村

    文博会香港,是大芬村发展史上的两个最为关键的词语。现在,每天都有画商从香港赶来,到大芬油画交易市场买油画。他们根据欧美商人的订单需求,定期到大芬采购油画。

    香港作为亚洲创意中心,创意产业市场体制完善,国际创意资源丰富。文博会一方面为香港创意产业向深圳乃至内地拓展空间创造良好途径,一方面推动了深圳创意设计业的蓬勃发展。

    1985年,香港人黄志强来深圳开设了第一间动画制作公司——翡翠动画,深港动漫自此结下不解之缘。经过多年替他人作嫁衣裳的后期加工之路,两地终于携手走上了动漫原创之路。

    2006年8月,环球数码历时5年打造的《魔比斯环》由中国人筹资,雇国际精英制作,版权全归中国,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动漫原创模式。此外,方块动漫利用香港人才和资金制作的《闪闪的红星》、依靠香港投资正在制作中的《猫王嘎嘣豆》等,都是深港合作的结晶

    香港设计业则利用便利的桥头堡优势,在深圳开设分支机构。其中香港室内设计之父高文安便把设计工作室搬进华侨城OCTLOFT创意文化园。

现在,深港设计师共同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金光华、COCOPARK等购物广场,都是两地共同设计完成;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在深开设办事处,深圳设计师更大胆将触角经由香港探向海外,驰名世界的亚太设计大赛就吸引了众多深圳设计师参加。

马璇

 

在历届文博会上,香港展区推出的创意产品都吸引了大批观众。 本报记者 许光明 摄

许多港人定期到大芬油画村购画。 本报记者 郑东升 摄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