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透露今年深港创新圈专项资金达3500万元
全力把深港科技合作推向纵深
“在《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深港创新圈作为珠三角的创新引擎,在带动整体区域产业发展上的任务越来越重,深港科技合作势必向纵深发展。”市科技和信息局局长刘忠朴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了下一步深港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与美好前景。
刘忠朴简要回顾了深港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的历史:上个世纪80年代,深港合作从最初的“前店后厂”起步,90年代中后期,两点产业合作从传统制造业逐步扩展到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两地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香港有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基础研发上的长处,深圳有生产制造、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上的优点。双方的特点越突出,合作就越有利;两地的合作越有力,优势就越明显。“随着2007年‘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签署和实施,深港合作从民间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进入历史新阶段。”
刘忠朴对未来深港科技合作工作满怀憧憬。首先,加速深港创新圈建设,推动深港科技合作升级,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考虑。根据《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对深港科技合作提出的新要求,“深港创新圈”要在加速形成“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要提升我国创新实力,并推动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其次,深港科技合作必须站在深港双方的立场、兼顾深港双方的利益。通过双方的科技合作,不仅要提升深圳的产业竞争力,也要提升香港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第三,要进一步发挥香港高水平大学在“深港创新圈”中的引领、支撑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大力支持香港各大学在深设立研究院、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大深港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学术交流、师资交流和学生交流。尤其是在重点实验室建设上,要充分调动香港各大学的创新资源,在实验室建设方向上要对深圳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有所帮助;同时,深圳要建立新能源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微电子研究院等,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发挥香港各大学的优势,抢占技术前沿,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
另外,深圳方面对港资在深企业转型升级应给予重点支持,要把港资企业纳入全市创新体系建设中一起考量,为港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帮助。
关于科研资金的使用,刘忠朴表示,应加大对深港科技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打通创新资金通道。在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框架下,结合“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招标工作”和“深港创新圈专项资金资助计划”,提高研发资金对深港合作的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资助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对深港两地政府支持的深港两地企业(机构)在“深港创新圈”区域内开展的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允许两地政府资金在“深港创新圈”内封闭流动。他透露,今年深港创新圈专项资金资助计划达到3500万元,明年争取达到5000万元,支持的领域将扩大到更多新兴产业。
刘忠朴说:“今年6月中旬,深港创新圈双方成员单位及合作机构代表,首次联手北上,向商务部、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海关总署及科技部做专题工作汇报。通过这种形式,深港双方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深港创新圈建设形成了更深入共识。目前,科技部、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政府三方正积极研究,准备就进一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起草一份协议性文件。鉴于这次联手北上的效果显著,深港双方,特别是香港的政府部门、高校、研发机构代表明确表示,希望以后每年双方都能联合一起拜访国家部委。”
他表示,要加大深港科技管理协同力度,提升“深港创新圈”集成创新、联合创新能力。深港两地共同向国家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争取“深港创新圈项目直通车”,两地以“深港创新圈”的名义联合申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深港项目直通车。
本报记者 杨柳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