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架起深港两地教育交流桥梁

[港都市圈]


  作者:

  来源:深圳特区报
 

罗湖港人子弟学校被香港教育局纳入官方派位系统

架起深港两地教育交流桥梁

每个教室门上都贴有Every day English字样,教室内则贴满了孩子的英语作品和英语画报,每层楼道都挂满了日常英语句,各课室走廊上布展了各年级学生的英语习作,连洗手间也成了厕所英语文化地带!经过学校时,会有学生主动对你说Hello,nice to meet you”……这样的场面不是出现在国外,也不是国际学校,而是在罗湖港人子弟学校。

    结合两地教育优势

    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创办于2001年9月,是为解决在深的港人子女读书问题而成立的一家国有民办体制学校,80%的学生父母一方为港人。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办学体制的特殊性。该校执行校长郑佳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教育制度呈多元化,在学制、课程、教学语言上都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而深圳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教育上则是集国内各地教育的人才和优势,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深圳教育的鲜明特色。办学之初,我们就强烈地意识到,要在深圳办好港人子弟学校,就必须充分考虑深港两地的教育优势,在两地厚实的教育基础上建造我们自己的教育大厦。

    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既能适应继续在深圳的高一级学校学习,又能适应到香港学习,学校在办学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力求使学生整体素质达到或超过香港同级学生水平,为学生日后在深港两地的升学、就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两文三语”教学促两地教育衔接

    为确保学校教育能与香港教育有效衔接,学校营造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成为一个大的英语社区,而每个教室就是一个英语俱乐部,除此之外,学校每年会开展英语角、英语剧社等多项活动。

    特色的英语教学仅仅是教学的一个方面,罗湖港人子弟学校采用的是两文三语的模式,两文指中文(简、繁体字)和英文,三语指英语、普通话和粤语。

    据郑佳秋介绍,在课程设置上,香港的小学开设课程与国内不同之处在语文(繁体字)、不学拼音,注重英语口头能力培养,数学计算能力较弱、常识为主科教学并设有宗教、普通话等课程。为突出学校特色,丰富港式教学内涵,学校汇集深港两地的优势课程,英语、常识、健康、中文阅读课程设置与香港相同,每周上8节英语课,灵活运用长(40分钟)与短(30分钟)课相结合,其他课程设计与国内基本一致,有效的凸显深港教学的优势。

    因为学校在教学上关键是要做好大部分香港学生教育衔接,学生在到香港上中学后能尽快适应那边的学习生活,学校采用的是双轨制教学。我们知道,在教学上内地语文、数学等教育要比香港强,而香港英文的教育则要比内地强。为让学生在学习上都能与两边的教育衔接上,于是,学校语文、数学等教材选择人大版,英文则选择朗文版,这样不论是在深度还是难度上,学校的教材都要优于两地。郑佳秋说。

    香港教育局把该校纳入官方派位系统

    独特的教育模式与扎实的教学功底使得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更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了罗湖港人子弟学校。从2001年至今,学校从1个班16个学生发展为今天的21个班700名学生,这说明在香港中小学在深招揽生源扩大的情况下,罗湖港人子弟学校逐渐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郑佳秋欣慰地说。

    除此之外,最让港人家长高兴的还是学校于去年9月正式成为香港教育局正式纳入官方派位系统的首间学校。这意味着我们真正做到了小学升初中双轨制的无缝对接。郑佳秋说,这样一来,凡是在该校就读的港籍学生,在升初中时,都会获得香港教育局的官方派位;凡是在该校就读的非港籍学生,只要符合1+文件规定,升初中时,都将获得住所所在地的区教育局的官方派位。

郑佳秋表示,作为深港教育合作的一个范例,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在两地教育合作上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空间仍然很大,需要突破现有的教育和教学体制上的条条框框。

 

 

图片说明:港人子弟学校学生在交换玩具。  本报记者郑东升 摄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