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深港基础教育合作渐入佳境

[港都市圈]


  作者:
记者 秦小艳实习生 谢银波
  来源:深圳特区报
 

每日跨境就读的数千学童成为口岸一道特别风景线

深港基础教育合作渐入佳境

如今,深港之间有数千名中小学生每天奔波于口岸跨境上学,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港人北上就业,跨境学童的群体将进一步扩大。专家表示,在过去几年逐渐频繁和密切的交往基础上,两地需要进一步紧密合作,将目前渐入佳境的合作态势延续下去,让两地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互补,实现双赢。

  每日数千学童跨境就读

    每天早上6时许,罗湖口岸总会出现一批身穿香港校服的中小学生,他们住在深圳,却在香港上学,成为每天口岸跨越深港线的一道特别的风景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孩子选择跨境就读的家长大多看重香港的教育水平,及将来在港升学、留港发展的机会。

    近日一早,身穿深蓝色校服的小轩像往常一样在母亲肖女士的护送下来到罗湖口岸办理过境手续。据介绍,小轩在深圳出生,妈妈肖女士是四川人,爸爸是香港人,在香港上水上班。去年8月小轩刚刚获发单程证,为解决女儿上学的问题,肖女士四处咨询,寻找香港学校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在拨打近30家学校的电话后,终于得到香港上水一家学校的回复,通过入学考试后,去年9月开始,小轩加入跨境学童行列,在罗湖和上水间走读。

    肖女士表示,让女儿舍近求远奔波在深港两地之间走读,给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她表示,尽管女儿跨境就学学费免了,但每月往返两地的交通费要花上五百元,加上300多元的午餐费,跨境就学的花费多了不少。此外,为了让女儿跟上香港的教育,肖女士每周花钱请老师给她补习英语,教她写繁体字。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她说,小轩在香港上了一年学后,比以前要懂礼貌、讲卫生,在学习上也比较自觉。

    她认为,深圳的教育水平也不错,但优质学位比较紧张,对非深户孩子而言不占优势。香港的教育则更加国际化,学位也比较宽松,另一方面,香港有8所大学,而香港的人口只有几百万,因此,在香港读完中学后有60%以上的学生可以上大学。同时,香港的中学生有很大部分还会选择出国留学,少数会选择回内地读著名大学,所以他们在升学方面是有压力,但不像内地中学那么大。让女儿到香港享受优质教育,在香港发展,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肖女士说。

    据香港有关机构调查,深圳的港人子女每天约有7000人分别在深港两地读中小学,其中在深圳上学的约有4000人,返回香港上学的约有3000人。而之前更有数据指出,早在2007年的时候,深圳每天跨境学童就有6000多名,且每年呈递增态势。

  两地交流合作迈向深层次

    越来越多的港人子女在深圳就读,使得深港中小学教育加强深度合作、实现高度衔接显得越来越紧迫,而这种紧迫性也直接推动了近年来深港两地基础教育合作渐入佳境。据有关部门介绍,2005年以来,深港两地的教育交流合作在以往自发性、民间性和局部性为主的基础上,开始向深层次拓展,逐步迈上有计划、官方的、全方位的新台阶。

    从学校间交流来看,关系不断密切,师生交流日益频繁。2006年3月,深港教育部门间启动了大规模的两地中小学姊妹学校缔结活动。通过两地校际间的深层次合作,学校管理人员交流了学校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提高了治校水准。教师互相学习对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共同分享教学经验,提高了专业水平。两地学生利用长假期举办文艺交流会、体育友谊赛、联谊活动、辩论会、研讨会等活动,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加了了解。两地家长组织互访、观摩及交流,加强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增进了友谊。此外,两地学校其他形式的交流互访也日益增多。

    两地交流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由课堂教学逐步拓展到心、智、体等各方面。去年,为培养年轻人积极的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我市推动香港全人教育基金(非盈利志愿机构)Ica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4所深圳学校试点,此外还与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科部共同启动了派遣教师赴香港教授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工作,受到香港学校的欢迎。

    针对港人子女在深就读,市有关部门积极规范引导香港人子弟学校,探讨在深设立港人子弟班的新模式。

  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尽管两地教育交流合作渐入佳境,呈现多元化局面,但由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两地课程衔接和资历互认等问题短期内仍难以实现,两地教育还难以完全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两地教育合作的未来,香港智经研究中心在今年发表的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中提出一些具体设想,比如在莲塘口岸设立跨境校巴集运中心,以应付越来越多的跨境教育需求;在深圳开办港人子弟班或学校、在香港北区设立寄宿学校等问题。

    市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深港两地加强教育合作,积极构建两地教育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合作交流已经势在必行,两地教育部门将加强联系,全面推进两地教育交流合作。

    此外,就进一步便利港人子女在深就读,市有关部门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港人子女在深圳的读书问题,在深圳《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暨2020年远景目标》中特别提出要积极发展国际学校和港人子弟学校,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就近招收港人子女。深圳方面将继续切实为在深就读的香港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本报记者 秦小艳实习生 谢银波

图片说明:学童跨境就读,成为口岸一景。 本报记者 郑东升 摄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