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在深港合作中迎来收获期
率先与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合作成立深港产学研基地并大批引进两校高科技企业、重点实验室及教育培训项目;率先获国务院批准在内地开展本科生自主招收业务;率先在深圳注册成立研究院;10年间吸引近百家高科技企业入基地孵化并成功转化科研成果数百项……从1999年至今,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大力开展人才培养、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及成果转化等到系列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香港科大在内地的影响力,也促进了香港与深圳两地的科研发展,成为深港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
今年初,香港科大深圳电子材料与封装实验室成立,至此,香港科大与深圳市已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能源及环境、电子科技、计算机工程、生物科技等领域均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增强在内地的影响力,是香港科大”策略发展计划2005-2020“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据此计划,香港科大未来10年将继续加大在深圳及珠三角地区发展高科技项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力度,促进两地科研发展。”近日,记者走访香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和深港产学研基地,该研究院首席代表陈绮东与基地理事会秘书处主管邓小昆告诉记者。
1999年8月,深港产学研基地在深圳高新区挂牌成立,这是由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的机构。2002年1月,深港产学研基地大楼落成,楼区按功能分为三块:教育中心、孵化器、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孵化器面积22000平方米,可为近百家创业型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固高科技、幻音科技、纳微科技、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公司、卓望科技等大型企业及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7个实验室陆续入驻。截至去年底,基地已孵化企业近百家,其中基地大楼内在孵企业达61家,由两校教授或毕业生参与创办的逾20家。
2006年12月,香港科大成功加入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并获批建设香港科大深圳产学研大楼,该楼预计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目前大楼已经拔地而起,预计明年上半年落成使用。
香港院校与深圳的合作,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了真正的两地产学研一体合作机制,使人才培养、实验室研究与成果转化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链条,充分发挥了资源互补的效力。深港产学研基地理事会秘书处主管邓小昆对记者说,在基地入孵的企业里,有许多骨干科研人才是从香港科大毕业的内地生源研究生、博士生,幸运的是他们不少在求学期间就可以在深港两地之间、学校实验室与基地企业之间往来,毕业后又如愿进入他们已经相当熟悉的创业企业来工作,使所学前沿科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向生产力的转化。在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记者就见到了的这样的例子。
来自内地的学子张冬军,7年前因研究业务结识了入孵在深圳深港产学研基地的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先生。2003年,张冬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李泽湘即推荐该生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原来,固高(深圳)公司当年由香港科大三位教授联手负责创建,李泽湘正是科大三教授之一。张冬军来到香港科大,并在这里渡过了6年的学习、研究时光。
“在香港科大务实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的6年香港求学生活中有不少时光是在赴国外交流学习、深港往返中渡过的,这使我把自己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同时对深圳、东莞的相关科技企业有了很深的了解,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也顺理成章毫不费力”。张冬军说,他的研究领域是机器人,刚进入固高(深圳)公司不久的他被委任负责一个新的运动控制系统开发工作,自己的所学可以得到完全发挥。
邓小昆表示,在深港产学研基地的不少企业里,“张冬军”们正成为各项目研究中的骨干人才,随着所负责研发项目的开展,他们又可以根据需要从内地院校寻找有潜质的高材生揽入旗下,同时推荐至香港科大深造,形成最有利于人才培养、生产力转化、企业孵化的良性链条。
本报记者 刘永新
香港科技大学设在深圳的产学研基地 本报记者 郑东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