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深港创新圈如龙点睛趁势腾飞

[港都市圈]


  作者:
本报记者:蓝岸 杨柳纯
  来源:深圳特区报
 

深港创新圈如龙点睛趁势腾飞

珠江口边,深圳河畔,一个横跨深港两地、带动珠三角区域创新的龙头——深港创新圈,在深港两地携手之下,一凿一锤,腾龙之态跃然而出。

    6月中旬,盛夏如火。深港创新圈双方成员单位及合作机构代表,首次联手北上,向商务部、教育部、国务院港澳办、海关总署及科技部做专题工作汇报。深港共舞点睛之笔,联手成效即现。深港双方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深港创新圈建设形成了更深入共识,其中,科技部、香港特区政府及深圳市政府初步达成了拟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框架协议》的意向。

    也就在半个月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率百余人组成的香港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团访问深圳,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会见时表示,深港两地拥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深港合作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623,广东省委常委、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荣率深圳市政府代表团访问香港,表示要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深港合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两地政府高层的密集互访,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深港创新圈推进达成广泛共识,双方约定建设快马加鞭,共迎深港创新圈厚积薄发时刻。

    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的深港衔接概念,到深港合作设想,再到深圳创新圈,一河之隔的深港两地,合作共赢的开拓理念由虚变实,并一步一步释放出生产力。社科专家解读深港创新圈时表示,创新圈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奠定深港双城在未来21世纪建设科技文明城市的竞争地位,并将打造成为带动珠三角整个区域创新体系的龙头。

     国家的支持,深港的同心,深港创新圈如龙点睛,趁势腾飞。

  ★缘起:深港互补短板的历史性合作

   【核心提示】深港两地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但又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城市间建设共同的区域创新体系,携手建设深港创新圈、打造区域创新优势,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在中国开了先河,而且在世界各国也极为罕见。正是优势互补、短板补长,深港双方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

  

    今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在深圳启动,该项目于2010年高交会期间投入试运行后,将是中国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将跻身全球第三、亚洲第一。因当前香港尚无超级计算机,深圳市常务副市长许勤坦言,超算中心的建立将充分利用深港创新圈建设的基础,促进粤港澳之间的科技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加强华南地区的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成为粤港合作,深港创新圈中的源头技术创新高地。

    一台超级计算机,补长了深港两地的短板,诠释的是双方合作的源动力和粘合力。

    一方是国内自主创新的热土,一方是国际金融中心的东方之珠,两地顺应趋势,密切合作,成为深港两地探讨的话题。时间追溯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深港有识人士首次提出了深港衔接的概念,这是一种朦胧的互补性合作设想。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深圳和香港优势互补特征逾发明显。对深港双方而言,对方的长处就是己方的短板,合则两利,分则俱损。

    研究深圳的社科院专家表示,深港创新圈概念浮出水面,具有深刻的产业条件和民间基础,合作可谓瓜熟蒂落。从产业需求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带来严峻的竞争,香港、深圳以及珠三角的企业都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的水平,为产品和服务升级,并且开创自主的品牌。从区域创新体系构成来看,两地长期以来相对独立形成、相对独立运作的创新体系均不尽完善,不同程度地存在短板。香港具有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基础,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科研机构优势明显,但香港缺乏坚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其基础研究领域的优势难以通过产业化进行充分发挥。深圳虽说具有国内最大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但缺少大院大所,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缺陷。第二是成本的驱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和大都市,比如,伦敦、纽约、东京,在离中心区一小时的行程内,成本都是平缓的、线性的变化,只有在深圳和香港地区,在一小时行程内是梯度的变化,如深圳的房价是香港的八分之一,两地成本上的陡变,就为两地的合作创造了动力。第三是交通便利。深港两地之间平均每天4.2万辆汽车在两地流动,平均每天49.8万人在两地流动。

    水到渠成的推动,离不开深港两地的密切合作:

    2004年6月17,深港签订了《关于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双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另外签署了八份合作协议书,涵盖法律服务、工业及贸易、投资推广、经贸交流、旅游、科技及高新技术等方面,为加强深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0057月,深圳市政府首次提出深港创新圈概念,并将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写入了市委、市政府20061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2007年1月15,在《“十一五与香港发展》经济高峰会上,香港特区政府积极回应深港创新圈建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激动地表示,亚洲金融风暴后,我们苦苦思索的香港出路问题,现已找到了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会议建议香港应与深圳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建立深港创新圈的具体措施。

    2007年5月21,经国务院港澳办、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在香港正式签订《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标志着深港双方启动深港创新圈的建设工作,深港的科技合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协议,它清晰地界定了深港创新圈的轮廓:深港创新圈是以科技合作为核心,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全面推进和加强深港两地科技、经济、人才培训、商贸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形成创新资源集中、创新活动活跃的区域。

  深港创新圈顺势从空中落地。

    深圳市科信局负责人表示,建设深港创新圈,拥有自然与社会要素、产业条件与民间基础,并逐渐成为深港两地政府共识,深港创新圈水到渠成。从物理概念上说,深港创新圈具有特定的范围,它是指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并以深圳和香港为创新中心城市,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辐射珠三角地区。

  ★推进:高效务实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核心提示】自《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在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港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深港创新圈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深入、务实、成效的进展。特别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深港创新圈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2008年5月5,全球500强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宣布投资16亿美元建设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研发生产基地,年产薄膜太阳能电池板50兆瓦,年产值2亿美元,项目研发中心设在香港科技园,生产基地选址在深圳市光明新区。该项目是深港创新圈战略提出后,深港首次联合招商成功的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杜邦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选秀考察后,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深港两地,看中正是深港两地联合招商、服务一体化的决心。20093月,香港科学园太阳能技术支持中心及杜邦太阳能全球薄膜光伏电研发中心正式启用,深港创新圈全球竞争力崭露头角。

  这只是深港创新圈务实推进的冰山一角。

    自《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在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港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深港创新圈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深入、务实、成效的进展,在制度、机制、资金、民间合作等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首先是建立了政府层面的督导制度,简称1+工作制度。双方在CEPA和粤港合作大框架下,建立了深港创新及科技合作(深港创新圈)督导会议工作机制(简称协商督导),统筹及督导两地在创新及科技合作上的工作安排,审议有关合作计划的进度。同时还建立了共同资助、项目管理及联合招商新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关于深港创新圈的政策措施。目前双方已经共同召开了三次督导会议,从双方政府层面介入引导,有力地推动了双方创新及科技方面的合作。

    建立共同资助的创新机制。根据《合作协议》,深港双方从各自的科技研发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深港创新圈建设,主要用于资助深港创新圈创新环境的建设及科技研发活动,并实现了双方共同评审、共同资助、共同验收、共同跟踪评估,实现了深港合作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2007年,深圳市的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经费计划安排3000万元,经双方联合评审,深圳方共单方资助项目45项,联合资助项目4项,创新资源平台项目4项。2008年,双方共同支持其中联合资助项目8项,资助金额约3800万元。

    开始进行联合招商尝试。深港两地政府积极利用深港地区完善的创新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强深港创新圈宣传力度,促成了美国杜邦公司入圈发展。

     实现了政企交叉的创新互动。自《合作协议》签署以来,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与香港有关单位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为深港科技合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在第九、第十届高交会上,深港双方共同设立了深港创新圈展区,展示了深港科技合作的最新成果,深港双方有关部门联合成功举办了三届深港创新圈高层论坛,不断扩大了深港创新圈的影响。

    开始共建公共信息平台。自2006年以来,深港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合作,先后对深港科技发展情况、科技资源分布和科技合作现状开展调研,并于第九届高交会期间,正式开通深港创新圈公共信息服务网。该网站是深港创新圈官方网站,是深港创新圈相关政策和信息的官方发布平台、新闻中心和网上业务处理平台,同时也是包括人才、设备、项目等深港创新资源的信息库。深港创新圈公共信息服务网不仅面向深港,还将纳入珠三角地区创新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区域创新服务。目前,香港方面入网仪器设备710件,项目及服务信息1011条,创新科技专家及人才信息340条,检测认证机构82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34家,相关行业协会130家,风险投资公司115家。深圳方面入网服务单位51家、仪器设备185件,促成深港间检测认证服务44项、合作研发18项。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深港创新圈建设更是驶入快车道:

    ——谋战略、谋高端。双方一方面启动深港创新圈战略规划研究,为深港创新圈中长期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深港政府科技部门已采取联合资助、联合确定承担单位开展深港创新圈战略规划研究。预计完成时间2010年。另一方面,研究成立珠三角创新战略研究院。从珠三角产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出发,成立创新战略研究院,针对深港创新圈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及实现途径等课题,深入研究深港创新圈作为珠三角创新的引擎带动整体区域产业发展。

    ——抓项目,创优势。推进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先期建成一批创新基地、服务平台及重大专项,并完善相关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国家与广东省的政策突破,于2011年逐步实现物理空间布局合理、技术层次分布均衡、创新人才梯队整齐、产业汇聚优势明显、辐射引领作用加强的深港创新圈。

    ——迎挑战、抓机遇。主动开展专项提升行动,加大深港创新圈联合资助力度。在2009年度科技研发资金中计划安排3500万元,继续投入深港创新圈专项资助计划,推进深港创新圈创新环境建设及深港两地合作研发活动。力求通过逐年加大的联合资助计划,切实提高深港创新能力,支持在深港资高新技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愿景:深港核聚变大变

   【核心提示】展望未来,深港两地在创新资源、信息、交通、教育、文化等要素方面,均可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教育融通、区域辐射,进一步推动正处在关键转型时期的深港两地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合力,从而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联合创新圈。

   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研究结论上,香港和深圳连续三年排名国内城市竞争力的前列。该课题牵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表示,如果深港两地强强联手,充分合作,字当头,无疑将产生核聚变巨大效应。

    充分两字,意味着合作空间,意味着双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专家表示,展望未来,在创新资源、信息、交通、教育、文化等要素方面,深港两地均可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教育融通、区域辐射,进一步推动正处在关键转型时期的深港两地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区域竞争合力。

    资源共享。深港两地在创新资源、研发机构、创新产业与服务上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香港具有有利于创新的法治制度、知识产权保障、融资渠道和营商环境。目前,香港具有多个拥有先进实验设备的研究机构;拥有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约30名;特别是香港各大学聘任了世界范围内不多见的熟悉国际先进技术、国际交往、国际技术资源的国际型人才。深圳具有国内规模第一的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714.2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建有六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1家重点实验室、77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激情的创新文化,聚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归国的年轻优秀人才。

    产业互补。深港创新圈区域内,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专业化服务和商业贸易服务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为深港创新圈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产业链高端,香港拥有更完善的科研配套、世界级的研究及设计人才和广泛的海内外网络。针对深港及珠三角企业需要,香港政府与民间团体设立了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研发中心、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资讯及通讯技术研发中心、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中药研究院等6个高水平的研发中心,为企业提供研发、知识产权商品化、市场情报、科技交易等高端服务。实现先进技术转移,提高产品附加值,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链研发制造端,深圳有良好的高科技产业基础。3万多家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有620家。通过自主创新,涌现一批如华为、中兴、中集等跨国企业和腾讯、迈瑞、大族激光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圳高新区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深圳高新技术发展的空间。同时,深圳企业可以利用香港良好的创新环境、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国际资金。目前,香港创投选择众多深圳企业进行投资,深圳则有超过20家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

    教育融通。深港的教育资源融通,既拓展了香港大学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学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也是对深圳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科技产业的最好补充。香港拥有数家亚洲一流的大学,在深港创新圈中扮演重要而积极的角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高科技创新深港合作重要的载体。香港各大学来到深圳办学、联合办学,举办各类培训班、高层论坛,培养大量技术创新型及国际化人才。同时,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在深注册企业数十家,设立研发中心8家,其中香港理工大学设在深圳的中药药学及分子药理学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深圳已成为香港各大学科研成果重要的转化基地。

    区域辐射。随着深港的各种要素不断融合,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活动最活跃的深港创新圈势必将促进粤港澳大合作,影响与辐射珠三角广大地区。香港是完全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深圳是极具创新活力的新兴城市,两地合作交流融合得越来越紧密。随着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的开通,广深港快速干线的建设,香港和深圳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等各方面的往来将更加密切,深港双城实现无缝接驳指日可待,深港创新圈的引领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专家表示,从更长远目标来看,放眼珠三角,展望全球一体化,深港创新圈无疑将成为提升珠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水平的龙头,在此方面,深港创新圈要敢闯敢试,力争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澳合作的承载体。加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以深港创新圈为承载体,加快深圳与香港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建设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逐步实现国家赋予深圳一区四市的建设目标,推动深港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以深港创新圈为承载体,加强粤港澳科技及创新合作,建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的区域创新布局,构建粤港澳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粤港澳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粤港澳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以深港创新圈为承载体,率先推进深莞惠(深圳、东莞、惠州)经济、城市、产业、创新、生活五个圈一体化的建设,三地携手香港共同推进珠江东岸一体化建设,构建开放式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珠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不久前召开的深港创新圈第三次督导会议上,深港双方进一步讨论了《深港创新圈2008-2010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是《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签署之后最具分量的成果,具体涉及40多个项目。此外,据深圳市科信局人士表示,下一步还将推动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深港创新圈建设的配套措施》,提请中央和广东省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谭刚向记者表示,2007312,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获得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在此框架下,深港科技合作成为两地最有实质性进展的合作内容。国务院最近又批准深港共建全球性的创新中心,深港创新圈有望借机升级,趁势而飞。

   “深港创新圈由深港两地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促成,通过汇聚两地城市的创新资源、产业链以及创新系统,形成一个跨城市、高聚集的区域创新体系及产业聚集带。深港创新圈具有特定的边界,它以深圳皇岗口岸为圆心、1小时车程为半径的区域为核心区域,并以深圳和香港为创新中心城市,以2小时车程为半径辐射珠三角地区。

本报记者 蓝岸 杨柳纯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