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曾氏——大学家风 璀璨群贤



  作者:
玉青
  来源:编辑
 

曾氏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兴,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临汾市平邑县魏庄)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后师从孔子,是孔子的72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终其一生。他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后后世尊称“宗圣”。相传《四书五经》这部明清时期钦定统编教材中的“大学”一书就是曾子及其门人编著的。曾氏家族将“大学”作为家风。

曾氏居深圳布吉、宝安沙井新桥、龙岗坪山,香港新界沙田、元朗八乡。

翻开曾氏族人中,文乡科曾恺、曾煜等14人,武乡科曾文韬、曾荣、曾卢桐等17人。 

曾志大,字凌云,号龙田,配李氏君、武氏念,任三十校尉,授光禄大夫,在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由南雄迁居新安归德(今沙井)。

曾宋珍,字公聘,号罗溪,宋淳祐九年贡士,咸淳十年登王龙泽榜第五甲进士,授迪功郎,循州龙川县尉。他常到东塘来祭祖,当得知姑母邓院君舍田云溪寺的事情后,写下《云溪寺舍田祠记》,刻石立于寺里,文章后来收入《东莞县志》里。

曾荣,曾天禄之子,行伍,任游击。他的父亲曾天禄,曾任江南川沙营参将,训练最为严格,为人正直,为官忠心耿耿。在他的熏陶下,曾荣也以忠勇出名,官至游击。他经常跟随左翼镇总兵黄提督、军门孙,巡洋捕盗,屡建战功,嗣署南澳、海门。一日他又要出洋捕盗、追剿贼船,但风势猛烈,众兵力劝他不要去,荣喟然曰:“贼匪当前,因风而退,其如职守何?”坚决不听。后“飓风暴至,船乃覆,尸亦漂流不可得”。死时,才30多岁。“念其屡著劳绩,奋不顾身,奏,蒙圣恩优恤,照参将阵亡例,荫其子云骑尉世职”。

曾卢桐,字淡卿,文庠冠军,与东莞前翰林张家玉为同窗友,后护佑张家玉军,与陈文豹一同殉节。史料上只有这样两行字,再没有多一点资料,只知死时年仅28岁;

曾煜,字挹川。乾隆甲午年,经乡人推荐,以“教谕”一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长)借调到韶州府曲江县,“以振文教为己任,设帐于韶阳书院,多士宗之”。历任13年,曲江县考取功名的人越来越多,都十分感激他的教诲。后来,他死在任上。县令刘不晖为表彰他的功绩,送一匾额:儒林宗匠。后来,他的儿子殿传,诸生;孙子澜,廪生,“俱能以一经世其家”;

黑鬼齐(曾克齐),旅越华侨。1902年12月,孙中山遭清政府的通缉,逃到越南,与他相识。他收孙中山为义子,并将全部家产捐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越南建立兴中会分会,他成为首批会员之一。1907年春,孙中山将兴中会改组为同盟会,曾克齐介绍在新加坡的李福林参加了同盟会,并收其为义子。1913年初,中国同盟会广东省组织改称国民党,曾克齐为评议部评议员。1912年,他随孙中山晋京。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曾克齐任宝太公路顾问,据说宝太公路原设计经石岩到深圳,他建议修建松岗经沙井到南头的路段,我们试想,如果没有他,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107国道宝安段了。1949年,因为拒绝去台湾,他竟然活活饿死在香港;

曾劲夫,早年留学日本。抗日战争时期回国,在广东韶关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3年,他参加了东宝游击区工作,任宝二区联乡主任。1945年在东宝行政督导处创办东宝中学,任副校长。后来,东宝中学停办后,他撤退到香港,担任共产党领导的新华南通讯社、南中通讯社社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宝游击区东宝支队政委,并在1949年8月至1950年3月任宝安县副县长。后来任职华南师范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暨南大学教授。1966年4月3日在广州病逝。

曾金泰(1927-1999年),积极投身土改运动,曾任村农会会长,土改后任新桥乡乡长。最先在本村组织互助组进行生产劳动,并于1953年冬创办宝安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新桥农业生产合作社,被选为社长。1955年新桥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评为模范合作社,曾金泰被评为农业劳动模范,出席省劳动模范大会。1999年病逝。  

曾氏后代抗日战争时期很多人加入东江纵队,解放战争时期很多加入粤赣湘边纵队。

曾生,深圳龙岗石灰陂人士,中共党员,华南抗日名将,历任广州学生运动领袖,香港海员工会书记。1938年受命回到家乡坪山组建东江抗日武装。历任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兼珠江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交通部部长,香港招商局董事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鸿文,深圳布吉古上雪竹径村人。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第五大队长,尾随日军之后,进入香港新界,开辟根据地建立交通站,为“秘密大营救”立下功劳。1942年3月,曾鸿文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长。东江纵队北撤后,留在香港做地下工作。1947年恢复武装斗争后,回到宝安做群众工作,组织发动群众支援部队。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