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文氏——正气贯九州 族旺文昌盛



  作者:
玉青
  来源:编辑
 

宝安的文氏家族以文天祥为太伯祖,以文璧为始祖。

《文氏宗谱》世系表以文翁为始祖。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蜀郡太守。后人迁居吉州永新县,再徙庐陵永和,最后往南定居在淳化乡之富田,为文氏固塘富田派,文天祥属于这派宗族世系中的第十三世。

按史书记载,文天祥全家十余口,两个儿子,即文道生、文佛生,战死于抗元沙场,六个女儿被元军杀害。其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他的名下以继承香火。

元初,文中训的长子、文天祥的从孙文应麟,曾任归德坊官,承祖遗志,不愿接受元朝统治,于是从黄松岗搬迁到福永大茅山脚岭下,见此地风景秀美便决意在此隐居,从此开村立业,成为福永文氏的开基之祖,其后人兴修的民居建筑群,至今尚有60余座保存相对完整,其中3座为珍贵的明代始建的建筑。这些明清古建筑营造时间跨度大约自明朝中后期至清末,最古老的有近500年的历史。

《宝安文氏族谱》录有一首"七房歌":一房报美村(今松岗东方、红星村);二房岭下(凤凰村)、白石下、新田(均为今福永);三房新田(今香港新界);四房西山、上头田、潭头(均为今松岗);五房岗厦(今深圳市内)、泰亨(今香港);六房山门、山尾(今松岗);七房涌头(今东莞长安镇)。

明朝以前,文氏都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文丞相的遗族。明代初年,才公开身份。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才开宗祀,在南头城建信国公文祠,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保存完好,成为南头城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据康熙《新安县志》和嘉庆《新安县志》的记载,截止嘉庆二十三年,文氏家族获取过功名的人物有二十多位。明嘉靖年间,今深圳和东莞地区闹大饥荒,文氏后裔文统一人就献出了200石救灾粮。

宋时文天祥和文璧兄弟俩同登进士榜,尤以一代抗元英雄文天祥才华超群。迁居到此的文氏后人力图"开文运",继承和发扬先辈业绩,因此立塔纪念,勉励族人,并以"文昌塔"命名,语借文氏家族兴旺和文运昌盛的双关之意。

宝安福永凤凰山文昌塔下的文氏家族,的确开了"文运",随后建起了一座座民家塾、书室,让文天祥的正气家风得以传承。

凤凰村文氏八世祖茅山公,自小就勤力,博学多才,终生大部分时间为教,学子众多。去世后,其族人于明中期专门建成“茅山公家塾”作为文氏及村内外子弟读书之所。

此后在明清三百年间,陆续修建了如"拔如书室"(同治年建)、"伯元公家塾"(嘉庆年建)、"顾三书室"等专门的家塾、私塾,使得书香门第的精神在文氏后人中传承下去。

市区岗厦"文蔚阁"旁是岗厦小学,那是文氏子孙上小学的地方,据说要更名为“文天祥小学”,让新一代少年知道他们的远祖是个“以天下为己任、毁家勤皇、抵御外敌、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文氏在松岗、福永,岗厦、香港新界和东莞的涌头等地,子孙繁衍,世泽流长。经700多年,如今有十余万人,他们都认文天祥为先祖,都以文天祥为光荣与骄傲。忠臣并没有绝“后”,而是人丁兴旺。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