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廖氏——三州义举 凤溪治学



  作者:
叶凌
  来源:编辑
 

廖氏——三州义举 凤溪治学

 

廖氏来源

   廖(Liào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六: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英、立二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小数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台湾土著七姓,其一为廖;仫佬、瑶、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
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忠君爱国是廖氏的传统,许多文人墨客为廖姓题词,江西庐山白鹿书院, ”忠孝廉洁”是朱熹给廖姓题的词。文天祥为廖氏族谱作过序。

廖氏迁徙分布

    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廖姓历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当时河南廖姓之昌荣,自不必言。秦汉之际,廖姓始有迁往周边地区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乱而迁河南(据《廖氏源流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永嘉之乱”始,北方廖姓大举南迁,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阳(今湖北省襄樊)迁入四川,是为入蜀始祖。传自廖世璋,居江苏南京,其二子分别入居洛阳、浙江永嘉。传自廖延龄,任武威(今属甘肃省)太守。另有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福建省)人,为最早入闽者。唐时,入闽者甚众。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廖惠一支传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进而迁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辈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迁徙情况,《兴廖氏族谱》所述较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深圳廖氏与香港上水廖氏入闽始祖是居福建上杭永定的花公。

 

深圳三洲田村廖氏

    信公子肖波,三洲田廖氏开基祖,花公传下17代后裔,立奇公之子。信公原籍居福建汀州上杭来苏约上搭枫山寿,明隆庆六年(1572),因有志奋振家声,不怕千里之苦,来到惠州府归善县碧甲司坪山约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三洲田村)落居。从此开创他人生历史新纪元,距今有四百余年,繁衍了14代,如今他的子孙迁徙在九个地方居庄。留居在三洲田村的,现在有四百多人。

    信公后裔子孙迁移至外地的有:

    横岗大康村,有一千四百多人口,是18世祖应举和20世祖庚圣迁居传世的子孙,繁衍了十多代。

    坪山碧岭嘉绩围是23世如超(字粤昌)迁居传世的子孙,繁衍了八代,现有二百多人口。

    观兰马坜村有两公繁衍的子孙,是21世祖廷亮(号佰亮)由深圳市盐田三洲田迁入,另一公由东莞市风岗镇松木岗村迁入,名字未考证,现有三百人口。

东莞市风岗镇松木岗村是18世应遴公迁居传世的子孙,繁衍了11世,现有二百多人口。

东莞市风岗镇新塘村(旧称小塘)是20世祖庚隆传世的子孙,繁衍了11世祖,现有三百多人口。

    东莞市风岗镇塘坜芦竹田、古楼岭两村是庚文传世的子孙。由21世祖廷周迁芦竹田,繁衍了10世,另有子孙移迁古楼岭,两村现有二百多人口。

    深圳西丽湖光前是近代27世才迁入,现有上百人口。繁衍三代,是仕伟传世的子孙。

    三洲田廖氏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庚子起义(三洲田起义),尚有廖姓多个领导人,廖庆发、廖萼楼、廖官秀、廖云秀、廖金姐、、廖建坤、廖三、廖观娇。

    起义失败后,清军反攻倒算,血洗三洲田三条廖姓村子,幸存者逃到今龙岗区碧岭、横岗落户。

 

香港上水乡廖氏

    上水乡廖氏,系出西晋子璋公,纪元276年,公因迭著武功,晋封为左卫镇国大将军。其后子孙日蕃,散居各地,多能建功立业。降及元末,其聚居于福建汀州之旁支中,有廖仲杰公者,原来仲达,因避先祖讳,故改名为仲杰,山闽迁粤,辗转南来,落籍新安,今改宝安县,遂成上水乡廖族之开基祖焉。

    仲杰公原籍客家,以铁匠力业,循海道南游而来,时因福建对外交通以水路为主,其行踪初见于屯门,即现在之青山,为昔日著名港口,旋迁深圳河北之福田,最后约在纪元1350年,始至今日之新界上水。

仲杰公在上水定居落籍后,娶侯氏为妻而生白玉,白玉公生如圭、如璋、如璧由是分为三房,长房如圭祖生应文、应武;二房如璋祖生应龙、应风;三房如璧祖生应纲、应纪,后仲杰公携应武问闽,寻卒,应武亦未重来,而应纪又早夭无嗣、团此,第4世原有六人,仅余其四,遂分三房。长房为北斗,三房为南斗,而房则分为东西斗。

…………………

    是时廖族子孙散处今之新界丙冈、横眉山、岭下、小坑、双鱼及今之梧桐河两。传至7世祖南沙公,公精堪舆术,倡言必须聚族而居,后代子孙方可昌盛,众韪其说。南沙公遂与其侄君岁(即润宇公)商议,共寻村址,旋于群山怀抱之中,发现龙脉,乃选定龙口地形像风之处,合力建村,则今日之围内村,约在明末六十年前落成。围内村因村地长方形,围墙分有四斗,东斗子孙居围内村东面,西斗子孙居围内村西而,南斗居南,北斗居北,各居一方,此上水乡有三房四斗之形成,又因立围于梧桐河上,因以上水乡为名。清初,上水—带迭遭群盗盗滋扰,尤以李万荣—股为甚,为防匪徒抢掠,廖氏人爱于纪元1646年环村挖壕筑墙,藉资守,旧墙铁闸,至今犹存。

    此后廖旅生齿日繁,遂于村外建屋,由原有围内村,而分成今日之门口村。清上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及兴仁村共八村,合称力上水乡,形成环绕四周,守望相助,如众星之拱北辰焉。上水乡建有祖祠,位于龙脉之首,名为万石堂。其落成年月日不可考,惟匾额题于乾隆辛末即纪元1751年,当逾二百余载矣。而东、西斗子孙亦各建有分祠:西斗分祠明德堂,建于纪元1828年,东斗分祠名显承堂,建于1838年,以供族人祭祀婚丧燕饮及集会之用。

     六百余年来,廖族生活顺时代之演变,人口增至四千余人,仕宦代出,载于新安县志,扬名后世。上水乡开放悠久,人口日渐众繁。物换星移,世情多变,为顺应时代之要求,上水乡多方发展教育,经常推动文娱服务,明诗书,知礼义,五育并重,生活德以健全而纳于正轨,庶儿无负先祖开族之艰难和前贤立国之期望。

    仲杰公当日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创建上水村老围,具有高度的开基创业精神。 上水乡乃新界廖族的发祥地,廖氏宗祠,乃廖族人士精神团结的中心,宗文由此繁衍,伦理由此敦睦。风溪学校是培育社会人才的温床,建立于1932年已有七十多年历史,为社会教育事业贡献卓著。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