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姓起源
黄姓有三支:
一支出自嬴姓,主根在古黄国。《姓纂》:“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时,曾被封于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为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被晋灭,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三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新唐书》说:“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仍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据东涌《黄氏族谱》的说法:“普天之下为黄氏者,总不离于乎南陆公之苗裔也”。天下所有的黄姓都源于南陆公。4000千多年前,黄姓的太始祖惠连公被封在“黄”地(今河南潢川),惠连公的第六个儿子南陆公因为出世在“黄”,其后代和他皆姓黄,“南陆公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南陆公被尊称为黄姓的一世祖。《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中称:“南陆公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以江夏名之。”深圳沙头、梅林的黄氏均称自己为“江夏黄氏”。
在黄姓的历史长河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无可争辩地要推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天海内外数千万黄姓子孙,都无不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黄姓迁徙/分布
黄氏是最早迁入深圳的姓氏,1600多年前有史记载的是孝子黄舒。
据东涌《黄氏族谱》的说法:“普天之下为黄氏者,总不离于乎南陆公之苗裔也”。天下所有的黄姓都源于南陆公。南陆公被尊称为黄姓的一世祖。《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中称:“南陆公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以江夏名之。”深圳沙头、梅林的黄氏均称;自己为“江夏黄氏”。
黄氏后人居东莞大朗松木山,香港新界米铺、上涌,深圳宝安上合、沙井步涌大田村、南头、福田上沙、下沙、下梅林,龙岗坪山坑梓,福田村黄氏来源于上沙黄氏。东涌黄氏来源自南头。
上梅林黄氏建有“梅庄黄公祠”。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曾经把被困香港的文化名人们从香港经深圳转移到内地,而梅林是必经之路。东江纵队曾在梅林径设过税站,后来,东江纵队的宝三区联乡办事处也设在这座祠堂里。
黄氏名杰
黄成元,字辅两,别字竹楼,深圳宝安南头乡北头村人,乾隆三十年(1765))以《易经》考中乙酉举人,历任湖南东安县、益阳县、辰溪县令,为官正直,士民称颂。
黄耀庭,(1872)出生下沙东头村,原名黄恭喜,绰号“盲公喜”,自幼习武,得了功夫, 是广州、惠州一带洪门首领之一。190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兴会, 1900年10月6日,孙中山领导三州田庚子起义,黄耀庭任起义军副总指挥,以英勇善战闻名。起义失败后黄耀庭去了南洋。
黄远香,又名黄福、黄大福、黄彩福,绰号“盲福”,出生于宝安龙华乡早禾坑村,自幼习武,加入反清复明秘密会洪门会,后侨居北婆罗州山打根1900年3月黄远香应郑士良之召回国,三洲田起义时任大元帅。起义失败后抵香港,后避居新加坡。
黄雯,宝安人,1895年出生,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医学硕士。1938年人广东省卫生处长。抗日战争爆发,他与粤港人士共同发起组织广州万国红十字会,被推为会长。1940年,他在仁化县,设立军医院,有600多个床位供伤员之用。在粤北个县设立了13间荣军招待所。1945年排医疗队配合海陆丰前线突击队随军袭击南海日军大小战役10余次。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广州卫生局长。1949年广州解放之后,他回到香港开设医疗诊所,对内地在港的民众看病给与方便。1963年黄雯在香港去世。
黄氏后代不少在国民党军界任职和共产党任职。
黄琴,深圳龙岗坪山坑梓人,1937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华南干部派出队长。历任中共海陆惠紫边主任、特支书记。东莞政权办事处主任,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部中共总支书记,北江支队沙口大队政治委员。据后人回忆,黄琴讲,黄家人参加抗日的很多,曾生在坪山成立抗日游击队,当时黄琴也拉起有100多条枪队伍参加.......,黄琴在东江纵队有“山歌王”之称,有些山歌流传下来了。
黄冠芳,深圳?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军,历任战士、小队长中队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特派员,港九大队大队长。
黄云鹏,深圳龙岗坪山坑梓人,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军。历任坑梓抗日壮丁队政治指导员,“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惠阳队横沥区分队长,东江纵队港九大队政训室保卫干事、政治委员,中共山区工作委员会书记。
坑梓黄氏大宅(围屋)
深圳龙岗坑梓镇望族黄氏,其先祖朝轩公清康熙初年由梅州迁至坪山江边,康熙中期迁到坑梓,后建江夏堂——“洪围”(围龙屋)。二世祖振宗公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新乔世居”,三世祖瑞瑛公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大水湾建“龙湾世居”,四世祖迪元公于乾隆后期在松子坑建“江夏堂”,五世祖维珍公于嘉庆四年(1799年)在坪山建“丰田世居”,六世祖奇伟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在坑梓建“龙田世居”,七世祖世福公于咸丰四年(1854年)在老坑建“盘龙世居”.......。据不完全统计,坑梓镇共有黄氏围屋60余座。
坑梓镇光祖学堂由南洋华侨黄学光、黄学文等人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黄氏族人在清末曾出有第五十一名举人,兵部尚书曾国荃为该族人题字。
太祖遗训与骏马奔腾图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勉子
亲在从来不远游,除非不已坐沙头
北堂更冷频调养,南麓春回遇早秋
我去只知为国计,而归宜为处家谋
一门忠孝须全在,莫学盼贤习下流
主要参考资料:申晨<寻根宝安>、黄氏下沙博物馆、管林根主编:《客家与龙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