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龙岗节”精彩存记忆
刘浒山 口述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剑锋 通讯员 杨达 记录整理
1992年、1993年的春节期间,宝安县龙岗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两届“龙岗节”,以此作为吸引外商投资,拉动龙岗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平台。伴随着春节、元宵佳节的热烈气氛,由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龙岗节”吸引了海内外各界人士和万余乡亲参与,至今仍留在龙岗人的美好记忆里。
把龙岗的名声打出去
那时,龙岗还是宝安县的一个镇,属于深圳的东部重镇。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发展势头却不如布吉和横岗。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龙岗人,我们心不甘啦!时任龙岗镇委书记李仁华对文化很重视,镇委、镇政府在他的组织下,开始商讨如何为龙岗搭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平台,提升龙岗的形象、增大龙岗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并以此推进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发展。商讨的结果:办一个龙岗人自己的文化节。
从1991年11月左右开始酝酿,到1992年2月18日首届“龙岗节”开幕,历时3个月的时间里,龙岗镇一班人都处于激情燃烧的状态,当时,大家常常工作到深夜三四点,精心策划如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向外界推介龙岗。
几经讨论,“龙岗节”的构想基本成形——这将是一个属于全体在龙岗生活的人的节日,由以“龙”为主要标志的文艺表演及运动会等内容组成,让全镇的乡亲都来参与,邀请领导嘉宾、龙岗籍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记者,让他们看看龙岗的文化氛围,感受家乡的变化,支持家乡的建设。为了让这个节日更加喜庆隆重,首届“龙岗节”就定在了2月18日,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
永生难忘的盛大景象
镇里早早下了通知,各村都要拿出最有本地特色的民俗活动,也精选训练了代表龙岗镇的表演队伍。“龙岗节”那天的景象真是让人永生难忘。
元宵节本来就是大节庆,加上“龙岗节”的举行,龙岗镇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气。一大早,数万群众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龙岗中学的操场,观看首届龙岗节的开幕式。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把操场围得水泄不通,连宿舍的阳台和专为龙岗节加筑的看台上也站满了人。邀请到的龙岗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就有1000多人。
两条身披红彩、装饰一新的金龙首先上场送来了新春的祝福,以壮观的“双龙并舞”拉开了龙岗节的序幕。当天,共有香港6家雄狮队专门前来助兴,龙岗本地也有10家麒麟队助庆。
接下来的连场活动中,各种龙岗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一一上场。凉帽舞是颇具客家传统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黑色带沿儿的凉帽,粉红底儿绣着碎花的衣服加上淡绿的围裙,让客家风情韵味十足。
麒麟是象征吉祥与财富的瑞兽,麒麟队自然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麒麟旁边走着的演员全都带着夸张滑稽的面具,走到观众面前手舞足蹈,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大型腰鼓队有上千人参加,这些精神抖擞的演员全都来自龙岗各个中小学,鲜红的腰鼓、清脆的鼓点、欢腾的脚步,他们的表演充满了朝气。大型烟花会、千人交谊舞会、文艺晚会,还有彩灯队、鼓乐队、武术队、彩旗队、化妆队,在“龙岗节”里大闹元宵。
文体不分家,“龙岗节”本身的内容里就有很大一块是体育活动,所以连场的演出也专门设置了团体操的环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由一群小女孩组成的花环阵了。女孩们一身红装,手捧鲜艳的黄色花环,时而分散列队,时而聚合叠阵,很有点国际大型赛事开幕式的意境。与此同时,各个村里也在举行着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的节日设想。
“龙岗节”上的“龙”味
“龙岗节”的主题是龙文化,在节日的活动环节上,有几个环节特别体现了“龙”味。
活动当天,特邀嘉宾著名书法家张黎先生现场进行了大型书法表演——他手持与人身等高的巨大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巨幅书法“龙岗节”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一气呵成,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随后,这张巨幅书法挂上了天桥,引来群众聚集观赏。
说到天桥,龙岗镇中心立交桥上也因“龙岗节”而加入了“龙”味。方形的立交桥成了双龙雕塑的基座;跨度70米长的钢制彩虹飞架南北;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龙,驾祥云、吐火舌,追逐戏珠;晚间,双龙在华灯照耀下金光闪闪,巨珠闪烁着光芒,蔚为壮观。这个巨型雕塑正好在“龙岗节”这天落成,为节日的欢庆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色渐暗。人们也随着游行的队伍簇拥着来到了平岗中学,准备迎接这次盛会的最高潮——火龙要来了!舞火龙是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传统文化活动,相传是为了压制龙卷风,祈祷新一年里风调雨顺,鱼虾满仓。“龙岗节”上的火龙队伍是镇上专门请来的专业队伍,约由百名精壮男丁组成。当天的两条火龙是村民们亲手扎成的,长近百米。龙身上插满了焰火。
锣鼓响起,龙头师傅点燃焰火,两条金龙立时身披火甲,焰光四射中上下翻舞,两条火龙还不时缠绕、对峙、互动。刘浒山展示了一组当时的图片,长长的火龙甚至无法用一个镜头拍全。焰火和烟雾弥漫了整个广场,宛若仙境。“其实当时的场景比你们看到的还要壮观得多。那种精彩程度你们根本无法想象,镜头拍不出来,文字和语言也无法形容。”
■后记
1992年之前,在原宝安县18个镇中,龙岗镇的经济收入只排在第六、七位,而1993年,龙岗镇经济收入出现几个“增加1亿元”、“翻一番”、“增长一倍”等喜讯,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龙岗节”让龙岗镇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当年,龙岗镇一下增加了100多间工厂。许多很有潜力的大项目也找上门来要与龙岗合作。1993年,龙岗镇上亿元产值的大项目就有6个。更重要的是,知名度的提升把第三产业一下带旺起来,地价也涨了好几倍,其综合效益难以估量,真正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按当年镇委书记李仁华的说法,这叫“打好了基础,鼓足了干劲,还要做好宣传功夫,让人家都知道我,敬重我、投奔我,这样我才能发展。”
1993年元旦,龙岗区挂牌。1993年元宵节,第二届“龙岗节”举行。之后,因部门体制发生变化等原因,“龙岗节”成为了历史。
刘浒山(时任龙岗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现为龙岗区南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当年的小学生们在开幕式上表演大型团体操。
原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廷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