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凤岗“客侨文化”星光熠熠



  作者:
古伟平 通讯员 徐伟 凤宣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化强省 之寻访珠江文化星座大型系列报道

凤岗客侨文化星光熠熠

    东莞凤岗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先富起来的珠江三角洲乡镇,是深圳的北大门和后花园,国土面积仅为8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超过40万,外来商客云集使得凤岗经济发展速度远超文化建设。因客家人迁徙驻居形成且已传承了逾千年的客侨文化,无论是历史或是现实的文化资源,都甚有特色而深厚丰富。

    记者于日前专程来到凤岗黄洞村观合碉楼前,伫立良久,仰望着经历百年沧桑依然矗立风中的客家碉楼,感慨万千。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座碉楼看上去已显得灰暗破旧,楼内的木梯有些部分也许已经倒塌。但它历经百年沧桑,却依旧傲然矗立。他介绍说,因为当地多数是客家人,所以这些碉楼具有客家的建筑特色。碉楼的功能也十分明确,主要是为了安全防御。他说,这是祖宗为我们留下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

    人口迁徙奠定客侨基韵

    凤岗侨报朋友与记者谈起凤岗的客侨文化这一话题,特别兴奋,他说,凤岗素有客家第一珠玑巷之称。因古时中原地区战乱频发,百姓不堪战乱之苦南下迁徙避难,而珠玑巷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与南下移民的不解之缘。粤北南雄珠玑巷位于古代粤赣交通要道——梅岭古道要冲,自古为中原南下移民的必经地和中转地,故珠玑巷已成中原南下移民源的代名词。历史记载经珠玑巷南下移民后裔,多数属广府民系,而客家民系则多数是从福建、江西经韩江、东江或海岸南迁岭南。

    记者翻开《凤岗历史博物馆》一书中史料记录:从古到今,凤岗镇居民主要是从北方中原地带的南下移民。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凤岗雁田村的邓氏先祖,是最早迁徙入驻凤岗的客家先人。此后,从宋朝起始一直到清朝,包括中间经历的各朝各代,均有诸多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迁入该地各村定居,迄今全镇共有206个姓氏之多,比经南雄珠玑巷南迁的156个姓氏还多50个。

    侨报朋友告诉记者,客家人口的迁徙及文化融合形成了客侨文化基本框架,迁徙的民众在繁衍生息若干代之后,人口数量壮大及趋于追求谋生,有部分后裔漂洋过海去到海外谋生。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凤岗人陆续出洋谋生,清朝咸丰年间,作为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迁出海外更多,遍布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共计31610人,是该镇现有常住人口的两倍,而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绝大部分为客家民系的后裔,客侨在世界的分布地之广、繁衍数量庞大,不仅使得客家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而且侨乡将异地文化元素融入客侨文化,使这一文化体系更加饱满。

    日暮西关忆碉楼

    据一位在深圳工作已退休的凤岗籍老干部介绍,记载和见证客家民族大迁移的除了躺在博物馆的文史资料,剩下的只有经历百年沧桑依然矗立风中的客家碉楼。在凤岗8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迄今尚存的清末民初时代的炮楼达120多座,这些炮楼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功能类似,但建筑风格传承了客家围龙屋的结构特色又融合西洋特色,其突出特点就是外观开阔、内在连通。

    他说,在一千多年前,本想逃避战乱迁徙南下的客家人,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土匪盗贼时常入侵,打家劫舍十分猖獗,客家人为求自保,依照围龙屋的防御特性共建有防卫功能的堡垒式碉楼,既可避敌又兼设炮眼可攻击盗匪,碉楼也称为炮楼。凤岗现存碉楼外形多为方形,层数普遍在3至9层,存世年代最久远的是位于天堂围村的忠义堂楼。忠义堂楼已在风雨中矗立了111年,四方形的楼体看上去依然坚不可摧。

    分布在凤岗各村落间的碉楼,年代久远的为类似忠义堂楼一样具有防御功能的炮楼,还有一部分则是衣锦还乡的华侨修建的别墅。华侨归建的碉楼与炮楼最直接的区别在于命名不同,客家人后裔移民海外谋生,赚到钱的则会回乡修建碉楼以光耀门楣,凤岗现存的碉楼中的红星楼则是华侨碉楼的典型代表。与红星楼同龄的还有汉彰楼。另一位当地人也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在80多年前,汉彰楼是凤岗数一数二的豪华别墅。因建楼人叫黄汉彰,所以碉楼取名为汉彰楼,而以楼主人直接命名的碉楼在凤岗很普遍,这类碉楼的主人大都是分布在加拿大、荷兰及法国等地区的客家人后裔。华侨归建的碉楼与客家人建的炮楼在建筑风格上的对比与融合,体现了客家民系的移民进化进程,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广府海外侨风。

    传承中融入更多新客家

    据了解,凤岗原为常住人口2万余人的小乡村,自从改革开放后涌入外来人口达40万之多。凤岗的客家祖先自古有重教兴学传统,很早即兴建作为尊孔尚儒的文庙,历史上曾创办多家书院、文社、书室、学校。清代嘉庆年间,被皇帝亲笔赐题广东第一才子的客属大书法家宋湘,成名前曾应邀在凤岗创办并亲笔题写校名:纂香书室,执教多年,迄今墨迹尚存。他在凤岗任教期间带头兴文办教,也带来一代诗风,使凤岗自嘉庆年间起,兴建兴贤文社,作为文化雅集场所,文人学士常在此舞文弄墨,吟诗作对,由此凤岗自古有诗文风尚,迄今不绝,每年均有各种文艺比赛,笔会不停。

    侨报朋友是位新客家人,他向记者介绍,凤岗新增人口绝大部分是来自南北东西各省区的打工一族,还有部分是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的投资客商。新时代涌入的民工人群堪称新客家,意味着新客家既在承传本地客家先祖的传统文化,又将他们原籍省区的文化传入,为凤岗文化增添新的血液与活力。所以,客侨文化之乡,也包括新客家及其文化,有助于整合古今客侨文化。

    打造客侨文化品牌

    凤岗还是著名象棋大师杨官璘的出生地,自幼在此长大,成名后多次返回故乡,也因此而使凤岗人特爱象棋,造就了凤岗特有的象棋文化氛围,希望此风长盛不衰,延年连代,作为凤岗的一块永恒文化品牌。其实凤岗仅是客侨文化的一个缩影,东莞市还有些乡镇也属这种文化区域。

    现今,凤岗著名客侨文化景点有:油甘埔江屋、.纂香书室、黄洞观合楼、迴龙庵碑文、凤岗历史博物馆和杨官璘象棋广场。

    日前,凤岗镇委书记朱国和表示,凤岗镇客侨文化、象棋等文化资源丰富,今后将充分借助客侨文化,吸引各类资本进入传统文化产业,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对镇内回龙庵纂香书室兴贤文社洪全福故居杨官璘故居、保存完好的排屋楼等进行统筹规划,重点建设,打造客侨文化旅游品牌。

 

杨官象棋广场

定公楼

运钿楼

观合楼

 

古伟平 通讯员 徐伟 凤宣

 

 

 

   
杨官璘象棋广场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