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木鱼歌濒临失传
宝安惟一仍能完整唱出木鱼歌的盲艺人讲述中秋习俗
编者按
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远古的情愫,团聚的雀跃,都将在这金桔飘香的时刻里呈现和流露。我们以特别的视角关注那些远去的中秋传统民俗,并在社区中发掘出新风俗;我们还关注那些不能人月两圆的来深建设者,他们的过节故事正是深圳这座城市内核的真实写照。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中秋佳节赏月吃饼听木鱼歌,是宝安西片区居民的传统习俗。而今,时代的发展让木鱼歌这个曾经在中秋节格外火爆的节目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宝安区会唱木鱼歌的艺人仅剩下松岗街道的63岁盲人黄永佳老人,且听听他讲讲木鱼歌和中秋节的故事。
习俗:
曾是中秋必不可少的节目
几百年来宝安西片区延续着这样一个习俗: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居民,都会围坐在庭院里品月饼,一个老艺人拿着二胡或三弦琴坐在中央,自弹自唱。他看不见,却能熟练地弹奏,没有谱,却唱得韵味十足,一首曲弹唱完要一个多小时。而在大家意犹未尽之时,老艺人还要赶下一个场子,因为听木鱼歌,是那时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节目。
63岁的黄永佳老人便是其中一个,见到记者,多年未唱歌的他执意要拿起二胡演奏一曲,调好音调,唱起《金丝蝴蝶》选段,音调古朴而又清新,节奏鲜明却不失柔美,老人手中的二胡洒脱自如,曲声悠扬悦耳。
黄永佳告诉记者,那时候,松岗、沙井、公明这几个片区的盲人,几乎都以唱木鱼歌为生,因此当地人也把木鱼歌俗称为“盲佬歌”,那时很多人都不识字,很多居民是从木鱼歌的传唱中,知道乾隆下江南等民间故事,而像春节、中秋这样的大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幼最期盼的就是听听“盲佬”唱木鱼歌。
艺人:
曾徒步穗莞沿途献唱
黄永佳老人小时候生了一场病,导致双眼失明。为了生计,十几岁开始,他便和村里其他盲人一样学唱木鱼歌。当时,木鱼歌没有歌谱,只能靠盲人师傅唱一句,黄永佳学一句,一曲唱下来,要唱1个小时。要学完记完一首曲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每逢节日庆典,黄永佳老人都要出去唱木鱼歌,尤其像中秋这样的佳节,从8月到9月整整二个月,他每天都要赶好几个场,往往是到一个地方后就唱,唱完就走。黄永佳的儿子黄应中说,每到农历八月十五,看着人家一家团圆,心里总是无比羡慕。
有一件事黄永佳至今记得很清楚。1981年,他一个人走到东莞和广州等地唱木鱼歌,走了一路唱了一路。因为当时的人基本没什么娱乐活动,听到这样的音乐,农村人很热情,唱完后都会留他下来吃饭,“当时农村都比较穷,唱完歌后听的人就给我几斗米,作为酬劳。”
变迁:
曾灌录磁带广泛流传
随着录音机走进寻常百姓家,听磁带唱歌渐渐流行。这时开始有喜欢听木鱼歌的人找上门来,希望黄永佳能将木鱼歌灌录成磁带。黄永佳对着录音机录好一盒磁带后,有心人再将其翻录,或赠送朋友,或卖出,一时间木鱼歌在宝安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而黄老也不用走村串巷卖唱了。
从1983年开始,政府就给他发放生活补助,从每月几块钱到现在的每月1300元,老人生活得无忧无虑。
记者了解到,现在整个宝安西部片区只有黄永佳老人还能唱木鱼歌。宝安其它地区的木鱼歌“歌手”已经老的老,过世的过世。对于木鱼歌的后继无人,黄永佳并不感到遗憾,他觉得,现在居民的生活好了,节目也丰富了,而盲人们也不用再靠卖唱为生,有政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福利,这是很值得安慰的事情。
多年后再唱木鱼歌,黄永佳老人仍然声情并茂
林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