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启明门”的前世今生



  作者:

  来源:深圳侨报
 

“启明门”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张帆 实习生 许博琳 文/图

建于明朝时期的“启明门”,三百年来静静地守护着平湖上木古社区的老围屋,见证着上木古岁月的积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上木古社区是平湖街道惟一的客家人聚居的社区。紧邻社区工作站的一条极具传统特色的客家排房诉说着这段历史,而位于围屋前高高矗立着的门楼——“启明门”,世世代代守护着善良的上木古人。“明朝古室万年兴,启发木乡千载盛”,当年启明门上的对联如今虽然风侵雨蚀不见了踪影,但是那一段历史却永远铭记在上木古人的心中。

百年门楼守护村民

上木古因多山多木而得名。老围屋是具有传统特色的客家围屋,原有祖屋80间,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300多年前,蔡、张、梁、李、林、曾、谢等7大姓族人迁来“老围屋”定居逐步形成排房,位于围屋前的“启明门”是当时客家排房的一个重要出入口标志。

围屋整体用黄泥樽成4米高,现状为楼房式前后直通形。正对“启明门”有一条主巷,横排4条横巷。“启明门”建于明朝初中期,属排房大门楼,由当时居住在排房内的居民兴建,在70年前由于风水问题作了一次门向调整,现大门向右侧偏,不正向大路。

86岁的曾丁昌说,当时为了防盗等安全起见,居住在此的人们建了这个门楼。人们进出围屋只能经此门楼。本来门楼上面是有“启明门”字样的,但是“文革”期间被毁坏了。曾丁昌还说,日军以前还来过围屋,那时候把家家户户的东西都给砸烂了。

曾丁昌是一名老游击队员,他告诉记者,上木古出现过一位叫蔡马生的烈士,是上木古村第一个共产党员,曾担任上木古村抗日自卫队队长。在1941年参加东江游击队,1944年在平湖被日寇捕捉杀害。如今每年清明节人们都会到蔡马生烈士墓祭奠。

客家聚居落地生根

当年,蔡、张、梁、李、林、曾、谢等七大姓族人迁移来到上木古村,利用“靠山吃山”的发展观念,主要种植山茶、柿子、沙梨、荔枝等。开始人们居住在老围屋,由于山多、耕地少,居民依山而居,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村民逐步定居至园径和岭根吓,形成三个小自然村。

围屋原有80间,以前大家全部聚居在这里。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逐步发展,很多村民把老围屋拆了,改建成了一幢幢的楼房。如今,围屋只剩30多间,或出租或闲置。但凡客家习俗,上木古村不同程度上仍得以沿袭,例如对客家山歌,喜庆节日或庆典吃大盆菜、烧炮仗,中秋节放孔明灯,闲暇时自制糯米糍粑等。

近几年来,上木古经济不断发展,1998年至2000年三个老屋村大部分居民迁移至现新河住宅区和岭根吓住宅区居住。但是社区非常重视对老围屋的管理,经常定期维护、清理。因此上木古社区老屋村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居民对治安、卫生、防火安全等工作比较满意。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