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堡老屋今犹在 空山只闻水叮咚
高岭:百年古村落寂寥藏深山
深秋季节,如果能够奢侈地拥有半天时光,远离城市的喧嚣,去沐浴秋阳,听听水声,看看山景,或者只是简简单单地发呆——
那么,出发吧,一路向东,到南澳的高岭古村去看看吧,那里,不论风儿温柔地吹拂过树梢,还是泉水淌过满是青苔的乱石,都给人时光原地打转不前的错觉。但是,一旦你将一颗纷乱的心安静下来,用心去感受和倾听,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如同一位穿越历史尘埃的老者,为你掀起记忆的一角,让你审视、冥想,甚至顿悟!
1溯溪而上,一路风景相随
高岭古村位于七娘山北麓东风岭的半山腰处。
从市区驱车约一个小时后,径至南澳街道东山社区新东路的坪地仔入口处,弃车徒步前行,经过一座古老石板桥,正疑无路,突见一条山路豁然眼前。
一脚踏上这石头路面,凉意顿生,十月炽热的阳光便被拦截到了身后。一路攀登而上,只见道路两旁古木参天,众多的相思树和秋桐树浓阴蔽日,偶尔有斑斑驳驳的光影投印在石头路面上,颇有印象派画作风格。树木间隙长满了近两米高的杂草,异常茂密,偶尔还能看到几枝野花开得很俏丽,有风吹过时,那花就在绿色的大背景下随风摇曳,还有一些颜色艳丽、体格硕大的蝴蝶不时在眼前飞舞,还有看不见的溪流一路叮咚相随,一时间满山风景生动了起来。
沿着山路逶迤而上行约半个小时后,已觉得口干舌燥,额角生汗,只想找一块大石头坐下歇息片刻。这时,半山腰一片略平坦的空地处的一棵参天古树下,一张长方形的石桌出现了,桌子四周长条石椅子环绕,其中几处已经开裂,可看出年代已经久远。据了解,当年高岭人主要以到山下农田里进行耕作为主,收割后的粮食等农作物晾晒后最终需要人力挑至山上,因为山路难行,所以村人在此修建了临时歇脚处养精蓄锐,然后再一鼓作气挑担直达村内。
坐在已经磨得非常光滑的石椅上稍事休息,疲惫尽扫,站定后极目远望,只见漫山遍野花木葱茏,还可远眺到不远处蔚蓝色的大海,真是赏心悦目,遥想多年前同我一般环顾大自然美景者,必精神抖擞重新挑担,与乡邻们一路嬉笑,带着满身的幸福和欢喜回家吧。
转念一想,疑惑又生:若身负重担常年行走在这陡峭山路上,恐怕更多的时间只会感受到生活的艰辛,那当年的高岭人为何不选择平地而栖呢?
答案转瞬出现在眼前!前行没多远,突然前方路边出现一座碉堡!
该碉堡藏身在两棵老树中间,极为隐蔽,碉堡上虽爬满了青苔,但是墙壁上用于射击的数十小孔仍清晰可见,上前抚着冰凉的碉堡墙壁,恍若能听得到当年曾在此处响起的密集的枪炮声。
同行的一位曾对高岭古村历史进行过调查的专家娓娓道来,这里紧临海面,当年常有海盗出没,村民修建碉堡目的在于防御海盗或者山贼。此外,当年日本侵华时,曾经放火烧掉了附近一个叫做沙林棚的小村庄,火光冲天中,近邻高岭古村却逃过一场浩劫,料和其地理位置有关。
2古村美丽,处处岁月留痕
“安全”地通过碉堡后,依山势而建的高岭古村终于出现在面前。
这里的房屋明显带有西式风格,清一色的灰瓦、白墙,青砖,在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清丽,房屋间隙零星开有叫不来名字的野花,有的檐下还有灰雕、彩画装饰。因为久无人居,树木、杂草肆意生长,不见石路,反而使得每套房屋之间形成天然屏障,独立开来,更加显得老屋错落有致。
古村已有400多年历史。相传明末清初,有周姓夫妇因避难从福建迁居于此,至今已传二十余代。改革开放后,周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里的交通和生活日显不便,于1992年前后整体搬迁于山下的高岭新村,从此便处于无人居住的废弃状态。
即便近20载时光悄然逝去,但是,不论随意走进哪间老屋,都能够感受到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气息:墙角摆放的大水缸,当年曾经盛满清清的水;遗弃在房屋中央的黑色木床,以及随意堆放在地上或者锅台上的小花碗、小花盘子,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温馨一家人吧;墙上张挂的没来得及带走的日历的时间还停留在1987年7月的一天,那张写有奖励的奖章还醒目地张贴在墙上,当年令家人感到非常骄傲的获奖的孩子,现在应该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吧;还有几位慈祥老人的照片,他们现在又在何处?
一刘姓村民告诉我,解放前村子最兴旺的时候有上千人,非常热闹,村民还很重视教育,于解放初就兴建了高岭小学,从外面请来了教书先生和本村一些有文化的人授课。
呵呵,遥想当年,这里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人声鼎沸,书声琅琅,何其热闹!
高岭古村当时的许多风俗仍延续至今——高岭新村,有女子出嫁时,家人会提前预备好一幅长长的红色布匹,将一定数量的钱币缝入布中,然后将布匹缠在新娘腰间,此为“拦腰”,寓意让她将财运带到夫家。
此外,当年的高岭古村曾经有着新娘出嫁时需要将染成红色的米粒在花轿前高高扬起的仪式,斗转星移,现在的高岭年轻人虽然换作了更为便利的小车作为婚嫁交通工具,但同样沿袭了洒大米、跨火堆、抛鸡等先人们在山上古村内保留下来的旧风俗。
3挑水女子、老虎以及自来水的故事
登至村子的周氏祠堂,可清晰地看到村落与海形成“聚宝盆”状,只是,村民居住在这么高的地方,如何解决生活所需要的用水问题呢?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里竟然有一套非常现代化的取水流程:村后树林里流淌着清澈的泉水,村民用铜管将水延引过来,修建蓄水池,然后再经由管道将水送进每户村民家中。
上了年纪的新高岭村居民都记得,从小家里就用上自来水了,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饮水,这里还流传着一个版本的故事。
修建自来水管道前,村民们生活用水,需要到村后山腰处的一个积水滩去挑水喝。一次,一位少妇去挑水时,不料丛林中突然冒出一只老虎来,凶猛地扑向柔弱的女子。
亲人的突然离去,让村民们感觉到了巨大的悲痛,但是,那只潜伏在身边随时都可窜出的猛虎,更让全村人胆战心惊。怎么才能安全地取到水,成为村民急需解决的第一难题。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大家商量后决定,需要修建自来水管道,将山泉水直接引到村里。
我去的那天,几位新高岭村的居民告诉我,当年在这一带出没的老虎就是华南虎,当然,当时华南虎数量比较多,还没有今天这么有名气。此外,一位中年男子说,有关老虎吃人的故事,传了很多年,现在还滋生出了更多的鬼故事,他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他家亲戚小时候在村旁玩耍时,曾经看到过一个女子站在水滩旁的大石头上,那女子还穿着红色的衣服哩。
他告诉我这个故事时,我们刚好就站在村后山上的那块巨大而光滑的石头上,低头,果然就看到石头下面的那湾积水,时至今日,它仍清澈见底。
没有人居住的古村显得愈发空旷,对许多从小看《聊斋》长大的人来说,这样的环境确实是最令人疑神疑鬼的,果然,身边的几位同行者马上讲出更多版本的故事,包括夜宿时整晚房门被叩击等个人亲身经历。
4寂寥古村正渐行渐远
上世纪末,搬离古村成为必然。村内没有小商店,生活用品都需下山购买,十分不便。此外,最关键的是教育。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读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有人向山下搬迁。当然,一同带下山的还有那份割舍不掉的感情。
知情人告诉我,搬迁活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一户村民是90年代方才下山居住。从那以后,古村便成为空村。随着时光流转,村子因为无人居住,很多老屋年久失修,已经坍塌了。据统计,高岭原有房屋66栋,2006年统计时尚存较完好的房屋有44栋,今年已剩下30多栋。此外,原来村民搬迁时留下的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生产生活用具等物件也被游人陆续带走,目前已散失殆尽。
山下的世界越来越繁华,高岭古村却慢慢苍老。而我就目睹了她的衰败。
早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访古村,入村后被盘踞的蜜蜂挡住了去路;两年前,再来时,愈见沧桑;而这一次,变化更大,原来的房屋已倒塌了很多,还有几株古树倒歪路中,这是台风留下的痕迹。
一位村民说,台风天气,他是无法入睡的,听着屋外狂风怒啸,他会挂念半山处的老村、老屋,还有那些曾为他遮挡过风雨和烈日的老树。
同他一样,台风夜一夜无眠的还应有曾经来过古村的驴友们,一位将古村照片张贴在网上的驴友,抒发着自己的感受,“对于现在的高岭新村居民,他们会记得自己的老屋,那里有他们的根脉,有他们成长的见证;对于我来说,我会思考、担忧古村今后的命运,毕竟,她是深圳发展的见证。”值得欣慰的是,记者听说有关部门对古村保护非常重视,最近专门组织了文物专家前来考察。
有空时去看看高岭古村吧,她就在深圳市区向东的方向,半山腰上,密林深处!
长方形石桌是临时歇脚处
残破的房屋让人感觉到村子的空旷
古村日渐衰败
村里已无人居住
本报记者 张晓/文 吴铠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