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敲响盛世警钟铭记百年历史

[纪念日/事件]

 

敲响盛世警钟铭记百年历史

数百深港群众集会参与沙头角勘界110周年纪念日活动,抒发爱国激情立下强国壮志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

     又是一年·

    依然踏着晨曦来到中英街,依然心怀虔诚与庄严,依然用双眼见证历史的一刻……

    这是居安思危的盛世警钟,在这块浓缩百年历史的土地上,钟声回荡,告吁人们铭记国耻;国旗猎猎,激励人们发愤图强!

    昨天是沙头角勘界110周年纪念日,也是·警示活动日。来自深港社会各界的400多人参加了鸣钟仪式。

    钟声激励人们发愤图强

    曾多次参加这一活动的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东纵老战士代表何基,昨天再次亲手敲响警钟。回顾历史,老人感慨万千:中英街,这条长不过200多米的小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它汇聚百年风云,记录沧桑巨变。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非法从中国租借了深圳河以南后被称作新界的997.4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6日,中英勘界官员来到沙头角,依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从大海边开始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测量勘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新竖立的木质界桩上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沙头角从此被分成华界沙头角新界沙头角两个部分。1905年,镌铭光绪二十四年中英地界中英文字样的今天所见的石质界碑代替了当年的木质界桩。人们在界碑两侧搭建房屋,逐渐形成了一条小街。这条小街后来被港英政府定名为中英街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英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01年,深圳市盐田区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1号界碑旁修建了警世钟亭。警世钟高1.842米,象征着《南京条约》的签订;重1.55吨,象征着英国侵略和瓜分中国领土一个半世纪;钟裙下的8个梯形,象征着中英街的8块界碑。钟亭用黑色大理石铺就的石壁和台阶上铭刻着《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条款。

    警世钟组成的图案,表示香港和深圳山水相连,民众同根。在钟的上半部有日月两组图案,是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地名由来的传说;钟肩饰有21朵莲花组成的连环图案,象征21世纪;钟的顶端有两条盘绕回首龙组成的钟钮,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钟体下半部分铸刻有400多字的铭文,语言精练,字体遒劲,描述了中英街形成、变迁、回归的百年沧桑历史。

    警世钟铸成初期曾被临时安置在一号界碑旁的岗哨亭内,废弃的岗亭破旧而简陋,尤其是四面的大立柱,不仅遮挡了警世钟,而且妨碍了视线,影响了人们对警世钟的观赏。2003年初,为了提高观赏效果,改善存放环境,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对警世钟亭进行了改建。新建成的警世钟亭形似一个巨大的中国结。中轴线一端正对着中英街一号界碑,另一端对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钟亭两侧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由金粉填饰的庆祝香港回归和·警世日来历的文字,钟亭基座上有英国殖民主义者与清政府签订的瓜分中国割占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要条款。当游客站在钟亭基座上观赏警世钟的时候正好将三个不平等条约踩在脚下。

    为了更好地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2年3月18日,盐田区委、区政府决定把·沙头角勘界日确定为中英街警示日,并鸣钟18响。2003年,广东省将中英街确定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中英街又被确定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年的3月18日,由市委宣传部、盐田区委宣传部联合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新落成的警世钟亭前隆重举行了深圳市中英街3·18警示日纪念活动暨鸣钟仪式,吸引了深港两地各界代表出席。

  《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铭刻百年沧桑

    一条小街,两种制度,百年风云。位于深圳东部、沙头角与香港交界的中英街曾经是英国殖民香港的见证,也是深圳的购物天堂。近日,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出版了《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一书,将读者引进了这条小街的百年传奇。

    孙霄昨天在鸣钟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解中英街的历史,他曾走访居住在中英街的老居民。84岁的刘马央老人告诉他,以前沙头角和香港的界桩是木质的,1905年英国人把这块木头界桩换成了石质的界碑,上面用中英文刻上中英地界字样。于是中英街实际上是先有界碑,再有地名的。英国人当时把这条街称为中英街,但当时住这中英街上的居民并不承认这个地名,而是把位于中国的这一侧称为中兴街。这个名称里也包含了期待中国兴旺的含义。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英街成为了购物天堂,吸引了大量游客,中英街这个名字开始广为人知,中兴街就渐渐湮没了。

    1997年香港回归后,曾有人提出,中英街和中英街界碑是国家的耻辱,应该把界碑铲掉。但更多人认为,正因为它是耻辱的见证,对后世有教育作用,应该予以保留。所以最后中英街界碑依然保留了下来,并在它的旁边建立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每年举办·18警示日活动,以示勿忘国耻。

    在筹备建立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孙霄就为搜集中英街史料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邀请驻守中英街的老战士和老居民参加座谈,讲述历史;另一方面也从粤港澳以及英国的学者那里搜集到不少珍贵的资料,包括中英街界碑立碑之前英方的一些通信,以及中英街的前身——东和墟的资料。

    孙霄表示,十年来不懈的采集、整理,也让他对中英街的认识逐步加深。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兴街,曾有人认为是日本人1941占领中英街之后才把中英街改名为中兴街,但事实上,中兴街在日本人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存菁,中英街的真实历史才逐渐还原。

    孙霄在书中提出,中英街的历史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英分界之后,两国各管一侧;第二阶段就是一街两国一街两制的过渡阶段,从《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直到1997年6月30日;第三阶段从1997年7月1日开始至今。他还提到,早在1979年蛇口炮响之前,1978年7月,时任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就来到了沙头角。他看到一条小街、两个世界的对比后深有感触,当场指示宝安县委书记方苞要优先考虑沙头角。1979年后,深圳西部的蛇口创建了一种工业模式,而在东部的沙头角则创造了一种商业模式。东西两翼同时起步,使得深圳经济特区这部发动机快速运作,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板。

    孙霄认为,经过这三个历史阶段后,百年中英街随着香港回归已告终结。由于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英街被冷落其实是正常的,这正体现了国内经济的好转。未来中英街应该充分开发自身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走人文中英街发展之路。

  据悉,为了开展·警示活动日和进一步繁荣中英街,更好地发挥这个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去年9月,深圳市政府批准了盐田区政府有关中英街的发展方案,决定将中英街打造成集名优小商品销售和一国两制人文旅游特色为一体的旅游品牌。目前,回归大广场等多个改造项目已经完工。孙宵说:一度沉寂的中英街一定会兴旺起来。

  中英街历史变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它既见证着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和英帝国主义的猖狂侵略,又见证着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和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以一街两制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人文景观成为深圳市的八大景点之一。

  盐田区委、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挖掘中英街的历史文化资源,从2002年开始,将3月18日确定为中英街3·18警示日,每年此日都在中英街举行庄严的鸣钟警示仪式。

    在连续两届联合主办活动的基础上,2005年,沈阳·一八历史博物馆和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更结成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使·一八·活动南北互动。2006年,南京市委宣传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不远千里,带来了12·1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引起深圳社会各界强烈共鸣,成为当届活动的一大亮点。

    2007年的中英街3·18警示日,举办了《百年中英街》展览和中英街3·18论坛,展示了沙头角本土历史和民俗文化,详细介绍了沙头角3·18勘界历史,20名粤港深专家学者纵论共同为中英街的未来定位与发展把脉。

  2008年的中英街3·18警示日,继续举办了中英街3·18论坛,邀请粤港深10名学者专家,共同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英街领风气之先,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中英街未来的城市旅游规划和发展定位,对深港两地边境地区的紧密合作等进行研讨。

各界人士撞响中英街警示钟。 本报记者 丁庆林摄

东纵老战士向武警战士们讲述中英街历史。  本报记者丁庆林 通讯员 陈煜斌 江波 摄

东江纵队女战士参加鸣钟仪式。  本报记者 丁庆林通讯员 陈煜斌 江波 摄

谭大跃 第五燕燕

 

 

   
 

 

 

东江文化交流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2